1. 窝藏人通常面临两难选择:究竟是触犯法律维护人情,还是遵守法律大义灭“情”。我国封建时代解决这一难题的方式是设立“亲亲相隐”制度。其基本内涵就是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相互隐匿犯罪行为不受刑事处罚。在现代社会,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刑法中均有“亲亲相隐”的类似规定,比如《德国刑法典》第二百五十八条“使刑罚无效”第六项专门规定:“有利于其亲属而犯本罪者,不处罚。”然而,我国现行刑法没有类似规定,使得窝藏人不论选择牺牲人情还是选择触犯法律,都会侵害社会秩序。因为窝藏人与被窝藏人之间的情感通常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
作者通过以上文字最想表达的观点是( )。
A. 窝藏人面临着情感上和法律上的两难选择
B. 我国封建时代的“亲亲相隐”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C. 在我国,窝藏人不论选择牺牲人情还是选择触犯法律,都会侵害社会秩序
D. 应当尽量减轻因为追究犯罪而对情感关系带来的损害
2. 无论在“文革”年代、在改革开放中、还是功成名就的晚年,季羡林都在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反思;无论在佛学、梵文还是宗教的学术领域,季羡林都在将一个问题执著地研究到底。这是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行,也是一种有现实意义的品行。尤其在当代中国,象牙塔中也不平静,商业主义和权力文化空前做大,浮躁悸动的情绪蔓延,季羡林先生用他自己的言行给我们提出了汗颜的问题。
这段文字表明了作者( )。
A. 对学术不端、学术交易现象的控诉
B. 对季羡林先生独立、自尊、诚实和执著的品行的崇敬
C. 对季羡林先生终生以学术为业的精神的敬仰
D. 对尊重知识、尊重学术的社会理念的倡导
3. 近年来,有关“遮羞墙”的报道很多,“遮羞墙”背后折射出来的问题值得深思。某些官员面对困难和问题不是穷则思变带领群众去克服,去奋斗,而是想走捷径、抄近路,大搞面子工程;绕着公路转,隔着窗户看,是很多领导干部下基层的典型做法;有不少地方,老百姓上访反映问题,被视为“刁民”、“钉子户”,被地方政府想千方设百计阻止,甚至动用政法机关一关了之……
“绕着公路转,隔着窗户看,是很多领导干部下基层的典型做法”主要反映的问题是( )。
A. 一些干部作风飘浮欠深入 B. 一些官员畸形的政绩观
C. 我国干部选拔制度上的缺陷 D. 某些领导干部没有贯彻“群众原则”
4. 清朝康熙年间江南总督张伯行自上任之始,就书一块匾悬挂于堂中自勉:“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匾上文字主要表达的意思是 ( )。
A. 君子慎独 B. 廉不沽名为正,官亦能贫是清
C. 要耐得住寂寞,做得到“寡欲” D. 多吃多占实际是在损害“清廉知耻”之德
5. 一名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拜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你是观音吗?”
“是的。”
“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
A. 每个人都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 B. 不要寄希望于别人
C. 求人不如求己 D.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江苏公务员网http://www.jsgwy.com.cn)参考答案解析
1. D 解析:典型的意图推断题。首先从文中举例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以及国外刑法中的类似规定,不难看出本段文字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法律解决窝藏人面临的两难选择:是维护人情还是大义灭亲。然后引出观点性语句“我国现行刑法没有类似规定,使得窝藏人不论选择牺牲人情还是选择触犯法律,都会侵害社会秩序”,由此可以推断出作者认为应当尽量减轻因为追究犯罪而对情感关系带来的损害,从而减轻对社会秩序的侵害,即作者认为我国法律应该解决这一“难题”。报考者要注意文段并没有表现出作者对我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以及国外刑法中“类似规定”究竟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不能主观臆断,B选项的说法无从推知。
2. B 解析:主旨概括题。本题较为简单,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季羡林先生一种崇敬的感情,而重心并不是提倡什么或否定什么,答案只能是B项或者C项。通过深入分析文字大意可知,B项是对文段中所反映出的季羡林先生优秀品质的准确概括,C选项片面。
3. A 解析:细节判断题。本段文字为总分关系。每个分句分别反映了一种问题。第一个问题反映的是某些官员畸形的政绩观,第二个分句反映的是某些干部作风漂浮欠深入,第三个分句反映的问题是民意渠道表达不畅。C、D两项无中生有。
4. D 解析:主旨概括题。本题较为简单,报考者首先要审清题意。题目问的是匾上文字即引号内文字主要表达的意思,通过阅读很容易判断答案选择D。A、B、C项表述均不准确。
5. C 解析:意图推断题。做此寓言类阅读题,应该先提炼文章大意,然后寻找关键句,进而推断作者意图。本段文字说的是菩萨遇到难事都要求自己,由此可知文段是在告诉我们:求人不如求己。A项片面,D项无中生有。B项为迷惑选项,看似有道理,但报考者需注意,遇到迷惑选项首先要判断是非,其次要对比表述的精准度来选择最佳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