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中心
2024年3月23日江苏事业单位统考《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管理岗主观题)
http://www.jiangsugwy.org/ 2024-12-27 来源:永岸公考
2024年3月23日江苏事业单位统考《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管理岗主观题)笔试试题在此发布,来自考生回忆,由永岸公考整理。
2024年3月23日江苏事业单位统考《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管理岗主观题)
一、给定材料
材料一
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有一种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被誉为“长江中的大熊猫”。它在近现代先后有过“中国江豚”“白旗海豚”“白鳍豚”“白鱀豚”等多种称谓,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得名过程。
1914年,美国野外博物学家查尔斯·麦考利·霍伊在我国的洞庭湖地区收集到了一头罕见的水生哺乳动物的标本,将其带回美国。时任美国史密森尼学会会长兼学者的加勒特·米勒对其从形态学、解剖学以及其骨骼、牙齿位置等进行研究,于1918年发表论文《来自中国的一个淡水豚新种》,确认其为一种独特的新物种,并定下了拉丁语学名“Lipotes vexillifer”和英文名“Chinese river dolphin”(直译为“中国江豚”)。英文名“Chinese river dolphin”在各类出版物上流行了近一个世纪,特别是在被《自然》杂志引用后更是深入人心。
查尔斯·麦考利·霍伊曾根据当地渔民的称谓把该物种误作“白旗”,提出“白旗海豚”的名称并传到了西方,故西方人也称其为“白旗”。
1955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订的《脊椎动物名称》中将它称作“白鳍豚”,这是很多出版物沿用这一称谓的由来。实际上该物种腹面纯白,它的背鳍、尾鳍及鳍肢背面均呈青灰色或灰色,用白鳍豚之名易对其鳍色产生误解。
1974年,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学教研组在著名动物学家周开亚带领下,在长江中下游对这一珍贵物种进行了调查,并就名称问题请教了著名训诂学家徐复教授。徐复教授想到《尔雅》有《释鱼》篇,在晋代学者郭璞的《尔雅注疏》中找到了该物种的详细记述:“鱀,皓属也。体似鲟,尾如鯻鱼。大腹。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中,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古籍中的?系指海豚类,鱮鱼为江豚,膏指体脂,江指长江。这一记载表明,最先发现这种豚鱼的不是近现代的外国人,而是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调查,“白鱀”的名称在我国劳动人民中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为广大渔民所习用。据此,周开亚教授在《动物学报》期刊上撰文提出,所谓的“白鳍豚”古称为“鱀”,根据历史记载和群众普遍的称呼习惯,应将中文名改为“白鱀豚”。其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正式将该物种的中文标准名称定为“白鱀豚”。西方学界开始重视我国的文献研究成果,以最早的文献记载为优先定名原则,其正式英文名被改为“Baiji”(白鱀)。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19年版和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版中,该物种的中文标准名称均规定为“白鱀豚”。
材料二
开洋扒蒲菜,这道菜你听说过吗?它选用春末夏初的嫩蒲菜,配合金钩虾米和鲜鸡汤一起烹制,色香味俱全,令人口舌生津。在淮扬地区以蒲笋作菜,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西汉枚乘《七发》就有记载:“物牛之腴,菜以笋蒲。”据说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镇守淮安时,曾以蒲菜代食,所以民间又称其为“抗金菜”。吃着这样的美食,听着这样的故事,在齿颊留香的同时你是否又有一种别样的心动呢?
2023年7月,一部令人食指大动、心驰神往的“最好吃的书”——《中国淮扬菜志》横空出世了!这部书汇集了众多像开洋扒蒲菜一样令人心动的淮扬美食,全书66万余字,一函五册,分别为沿革、名菜、名点、宴厨店、拾遗,追根溯源、广征博采,全面系统地记述淮扬菜的历史与现状,反映淮扬菜的发展历程、菜系特点和美食文化。该书由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历时五年组织编纂而成。作为长江下游地区的代表风味,淮扬菜历史久远,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至美”之称。读《中国淮扬菜志》,读者可以读出一个“舌尖上的江苏”,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琳琅满目的食谱、一部关于淮扬菜的权威信史,在“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好季节,它甚至成为众多旅游达人、美食爱好者的攻略指南。以下是部分网友关于这部书的留言。
网友A:书上说淮扬菜是“文人菜”,这次我终于过足了文人的“嘴瘾”。
网友B:吃淮扬菜,还得去扬州!听说京葱八宝葫芦鸭称得上是扬州宴的“镇店之宝”,周末我一定要去尝一尝。
网友C:汪曾祺笔下的四方食事一直深深影响着我,精、细、美、巧、雅、文的“汪曾祺家宴”,令人神往,无限期待。
网友D:三天两夜的扬州旅行,趣园、怡园、花园茶楼、东关街……大快朵颐,《中国淮扬菜志》诚不我欺也!
网友E: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不为他事顾,只为美食求。
................
材料三
亲爱的弟弟妹妹:
我今与你们永诀了。
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我的肉体被反动派毁去了,我的自由的革命的灵魂,是永远不会被任何反动者所毁伤!我的不昧的灵魂必时常随着你们,照护你们和我的未死的同志,请你们不要因丧兄而悲吧!
……
你们的大哥砚芬嘱在“书信家国,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中,有这样一封家书——雨花英烈史砚芬烈士临刑前写给弟弟妹妹的一封信,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封诀别书字字滚烫、句句感人,表达了共产党人为信仰而奋斗、为中国未来而牺牲的坚定信念,瞬间将观众带入那段血染岁月。
“书信家国,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由江苏及上海、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档案部门联合举办,汇集了长三角三省一市70余家档案及文博部门珍藏的160余名党员、5个优秀群体的210余件家书、日记等手迹档案和200余张珍贵历史图片。该展览通过一封封家书、一张张照片、一页页日记,既充分展现了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图景,又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将对家人的情感升华为对人民、国家的大爱担当,把家庭命运融入国家和民族命运之中的家国情怀。
该展览自2022年底开展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高度称赞。为充分发挥红色档案存史资政育人重要作用,进一步挖掘、拓展、提升展览的内在价值,江苏省档案馆自2023年3月下旬开始,持续深化“书信家国,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成果,深入全省各市县区及乡村、学校,举办“二十大精神进基层,红色基因永传承”为主题的巡展活动,为做细、做实、做深、做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工作贡献江苏档案力量,发出江苏档案强音。参加了该系列活动的南京大学一年级学生小胡表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常常问自己,我想成为怎样的人?在参加这场气势磅礴、感人至深的活动后,我心中有了答案。”
材料四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为更好地留住乡愁记忆,厚植家国情怀,普及地情乡情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知乡爱乡,赓续家乡文脉,增强文化自觉,近年来,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各地开展了形式丰富的系列活动。
2023年5月30日,2023盐城(深圳)珠三角先进制造业招商推介会在深圳举办,每一位与会嘉宾都获赠一本书——《世遗湿地中国盐城》。这本装帧精美的图册,勾起在外发展的盐城籍老乡的浓浓乡愁。“这本书由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以史实为基础,辅以精彩图片,嵌入地情文化宣传片,多维立体描绘盐城作为‘东方湿地之都’的生态全景。”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王主任说,“这本书改变了很多人对地方志卷帙浩繁、文字枯燥的刻板印象。”
“塔集古镇,因曾经拥有一座千年古塔而得名……”2023年9月1日,新学期伊始,塔集镇中心小学、荷花荡小学的同学们迎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由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牵头拍摄的《江苏省情系列影像志·乡土江苏》之《塔集:尧帝故里荷荡神韵》,为塔集学子们送上了一场文化盛宴,更让乡情乡音徜徉在塔集学子的心田。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尤其在江苏地区寄托着祛厄祈福的美好愿望。2023年4月5日,清明节当天,南通非遗传承人、南通市风筝协会王副主席到江苏省方志馆,为参加活动的学生和家长讲述风筝的发展史,介绍南通板鹞风筝的特点,并带领15组家庭亲手制作传统风筝。“参加这个活动,不仅能够近距离地感受江苏传统文化的魅力,还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非常有意义。”参加活动的家长表示。
“我们根据时令在每个节假日推出系列化的非遗体验活动,打造全社会认识江苏、了解江苏的宣传阵地。”江苏省方志馆陈馆长介绍说,“为更好地提供优质服务,方志馆向社会招募和组建了一支公益性质的志愿者团队,志愿者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定的‘福利’,比如可以免费参观展览,优先参与馆内讲座及各项活动等。我们为累计服务满10小时的大学生发放社会活动实践证书,为参与讲解服务的志愿者颁发‘志愿讲解员’证书,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作为全省最大的乡邦文献收藏中心,江苏省方志馆还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发了融合传统课程、参观研学、创新实践于一体的“我爱江苏”方志文化系列课程,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古老的江苏方志越来越“活”,越来越“火”。
近期,随着各类文化活动的陆续展开,江苏方志馆各项接待服务工作量骤然增加。据悉,该馆将组织新一批的志愿者招募工作,凡年龄18—50岁、身心健康、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热心社会公益和方志事业者都可报名。志愿服务时间分半天和全天两种,报名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有意者可关注“方志江苏”公众号在线报名。“报名结束后,我馆将根据报名情况进行初筛,电话通知合格者前来面试,面试通过者我馆将统一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服务。”陈馆长介绍说。
材料五
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方志资源作为“地方百科全书”式的文化资源,呈现出连续性、地域性、客观性等特点,在中华文明资源宝库中独具魅力。方志资源的存史、资治、教化等功能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远乡游子、海外侨胞寄托乡土愁绪与爱国情思的桥梁,也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实现民族腾飞的依托。早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有细读地方志的习惯。“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习近平说,“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在厦门,习近平借阅过《厦门志》,访谈厦门历史掌故,由他牵头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吸收借鉴了许多地方志里的内容,是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在浙江,他每到一地调研都会让当地准备县志,往往翻阅至后半夜,第二天与大家的交流座谈也经常以县志里的内容为话头;在上海,他让市委办公厅找相关部门给他提供一套地方志,开会时,常常先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讲起,娓娓道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说产业、聊发展,对症下药。
读史使人明智,一个人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习近平读史,不仅是了解一地的历史沿革,更是要从历史中借鉴经验智慧。“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习近平说。他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有“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催人奋进。号角催征,笃行不怠,在前行的道路上,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目标更加清晰、精神更加激昂、脚步更加坚定。
二、作答要求
问题一
给定材料1-3列举了各地特色文化利用文化资源服务社会发展的一些案例,请用一段话对这些不同类别的资源在不同领域的发挥的作用进行概括。
要求:紧扣(指定材料)把握精准,条理清晰,语言精炼,篇幅不超过200字。(10分)
问题二
请根据给定材料4,以江苏省方志馆的名义起草一份公益性质志愿者招募公告。
要求;符合文体,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篇幅300字左右,10分。
问题三
给定材料5”中,习近平总书记学史用史的故事一定给了你很多启发,请围绕“文化资源赋能社会发展,文化自信助民族腾飞”这一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1)观点明确,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2)结合“给定资料”,不拘于“给定资料”;
(3)篇幅1000字左右。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