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中,系统内部个别效率较高的组织的出现,会对其他效率较低的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构成破坏或抑制,人们把这种作用称为“顶尖效应”.由于个人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因此“顶尖效应”是普遍存在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有助于避免“顶尖效应”的是( )。
A.发达国家甲与经济落后国家乙之间的贸易交易费用下降,导致乙国的资金外流
B.某地制定新政,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对垄断行业进行调控,限制规模
C.某粮食生产企业一直不景气,在采用先进栽培技术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销售份额开始提升
D.某地规定,对于优秀留学(微博)归国人员可参照其学历或专业水平直接授予相应等级的专业技术职称,不受任何年限等限制
2.法的继承是指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对新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的承接和继受。法的继承是客观存在的,法就是在继承中发展的。
下列属于法的继承的是:
A.甲国现在的《民商法》是引用某国封建时期的民商事法律条款
B.乙国的《婚姻法》源自某国际条约中的涉外婚姻法律关系处理条款
C.丙国目前的刑事处罚种类,延续了封建时期的酷刑制度
D.某地区的贸易管理法规,是当地长期贸易习俗的法律化
3.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物质保障的一系列社会安全制度。
下列不属于社会保障的是( )。
A.国家面向工资劳动者提供的保障女职工生育期间生活的生育保险
B.社会给下岗职工提供最低生活补助
C.国家给所有退休军人提供生活保障
D.红十字会向灾区人民发放生活救济
4.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产业转移的是( )。
A.乐清市有1000多家低压电器生产企业,是全国低压电器最大产销基地
B.许昌以瑞贝卡公司为龙头,汇集了龙正、神龙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制品企业112家、个体生产专业户900多家,发制品产业链上从业人员近15万人
C.娃哈哈集团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出资4000万元兼并了重庆涪陵区三家特困企业,此后有计划地在西部安排投资、生产、销售和技术开发等业务活动
D.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科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先后吸引了联想、方正、微软、IBM、诺基亚等国内外知名高新技术企业万余家
5.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不属于货币政策的是( )。
A.经济不景气时,降低利息,刺激私人投资而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
B.经济过热时,提高准备金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或就业增长慢一些
C.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取消利息税,增加居民的存款实际收益,对冲通货膨胀率
D.由于担心流动性过剩,决定发行5年期央行票据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jsgwy.com.cn/)解析 题目或解析有误,我要纠错。
1.答案: B
解析: 顶尖效应的关键信息是:由于发展不平衡,效率较高组织对效率较低组织的存在构成破坏或抑制。A选项属于顶尖效应,但题干所问是避免顶尖效应,排除;C选项不存在效率高组织对效率低组织的破坏或抑制,排除;D选项也不符合定义,排除;B选项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对垄断企业的调控属于避免顶尖效应的手段,故答案选择B。
2.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单定义判断。定义中的关键信息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表现为旧法对新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承接和继受。甲国“引用”外国的法律,并不是对其延续和继受,A项错误。乙国婚姻法的渊源是某国际条约,是对某国际条约的引用或整理,但不是继受和延续,继受和延续只能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类型之间进行,B项错误。丙国目前的刑事处罚种类延续了封建时期的,是对法律在不同历史类型之下的延续,与定义的关键信息一致,C项正确。某地区的贸易法规是当地贸易习俗的法律化,是一种新的法律,并不是对过去法律的延续和继受,D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3.答案: D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强调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物质保障”。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女职工的生育保险”,B中“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补助”,C中“退休军人的生活保障”都是国家和社会提供给社会成员的物质保障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D中“红十字会向灾区人民发放生活救济”属于临时对灾民的社会救助而不是社会保障。故答案为D。
4.答案: C
解析: 产业转移的定义要点是:产品生产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C项在西部安排生产等业务活动,符合定义。其他三项都没有体现“转移”,不符合定义。故答案选C。
5.答案: C
解析: 货币政策的定义要点是:①货币当局;②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③调节总需求。A、B、D三项均符合定义。C项调节利息税是对税收的调控,不符合②。故答案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