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减少400多元“份子钱”、逐步放开总量和价格管控、理清产权关系……继武汉、南京、义乌等地后,杭州也拿出了出租车改革的“杭州方案”。与此同时,9月16日,北京首家由政府许可的专车“首汽约车”开始运营,彻底打破了传统出租车的模式。各地的探索,能否让出租车改革行稳致远?
如果说传统出租车行业已经进入不可逆的改革前夜,应该不会有多少人反对。但具体到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却要接受现实逻辑的考验。“定位不准、供需失衡、劳资关系紧张、新旧业态碰撞”,这是传统出租车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定制服务、供给增加、热情贴心、业态创新”,这是新型网络约车代表的行业新趋势。但二者是否非此即彼?似乎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许多国家都有“的哥”抗议“优步打车”的案例。
然而,无论出租车还是专车,都要尊重乘客用脚投票的权利。改革要让人民有获得感,首先就要提升广大乘客的“用户体验”,由此出发,各方的利益才能得到公平合理的保障。专车之所以受到许多乘客的青睐,就是因为相比于过去的“车难打、气难受、价不低”,人们自然更喜欢“随叫随到、车好价低、服务周到”。从改革的方向来看,出租车的出路首先就是用服务质量赢得用户口碑,这是发挥市场作用的朴素道理,也是改革为了人民的朴素道理。
有人说,互联网专车是搅动出租车行业的“鲶鱼”,激发了活力、开辟了新路;也有人说,改革不仅要让一个传统行业实现转型突破,更应直面有关专车的各种争论。事实上,比这些问题更为根本的,是我们如何理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改革命题,是我们如何贯彻落实“互联网+”的国家战略。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为何各地从减免“份子钱”入手的改革受到广泛好评,为何“‘互联网+’便捷交通”会写入《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何撬动出租车管理体制和运管模式被视为市场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当然,市场并非万能的。即便出租车行业实现了市场化改革,也不能忽视改革之后的监管。从国际经验来看,以放松数量管制为例,在1984年全美共有24个城市放松了数量或费率管制,结果导致出租车过剩、司机收入降低、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用市场手段来解决问题的初衷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这样的例子在新加坡、我国台湾地区都曾发生过。因此,出租车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不忘“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才更全面合理。换句话说,一个行业直面市场释放活力,应该鼓励、值得期待;而政府如何从管制走向监督、从管理走向服务,同样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