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答题水平,江苏公务员考试网(www.jiangsugwy.org)特别推荐申论热点解读之“治理社会实践造假”,希望考生阅读本文,对申论热点的把握有一定的帮助。
[背景链接]
2018年8月团中央联合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推出中央国家机关大学生实习计划,组织大学生到中央国家机关实践锻炼,不禁为之叫好。
多少年来,每年都有不少文章一次又一次指出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明明只做了三天,材料却编成一周;明明只拍了照片,最后却说成调研。线上聊天变身实地访谈,问卷数量不妨乘个倍数。指导老师没有指导,领队老师绝少跟队。实践只为盖章,正好顺便旅游,接收单位配合,学校也不深究。你懂我懂大家懂,只是收获没多少。但直到今天,许多问题似乎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观点]
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创新手段,然而却存在着敷衍、浮躁的问题,使社会实践与调研成果失去了本应有的价值与意义,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含金量需要摆正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综合分析]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一个良好途径,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走出“象牙塔”,近距离接触社会,增长阅历,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各个层面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毕业后就业参与竞争打下扎实的基础。可以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而言大有裨益。
然而,部分高校组织的一些打着“社会调查”名号的实践团,变成了观光游览的旅行团;本应深刻反映当地社会现象、提出有益建议的调研报告,变成了敷衍了事、草草完成的学术垃圾。
客观地说,实践活动日趋同质化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往往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大多数实践团的主题是就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多停留在联谊共建、参观访问、支教扫盲的常规套路上。实践活动内容陈旧、缺乏深度,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丧失了积极性的学生看来,实践活动的乐趣与意义或许也只在游山玩水、联络感情了。
同时,这一现象也与一些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心态存在偏差有关。一方面,一些学生之所以参加社会实践,是认为在用实践经费“公费旅游”的同时,为自己的简历上增添一笔“佳绩”,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往往只规定实践时间,未在实践成果上制定严格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只重“量”不重“质”。带着功利性、短期性的想法参与实践,使得不少大学生渐渐忘记了社会实践的真正含义。
[对策措施]
一是学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重视和指导,完善和细化相关制度,还社会实践以本来面目。
二是,有条件的学校应该集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回来集中写“实践报告”,不仅可以收到实效,还可以避免造假。
三是平时就要加强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的教育,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并积极认真对待。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多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为毕业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从思想上堵塞“实习证明”造假的漏洞。
资料来源:
长江时评:“实习证明”造假学校要反思
环球网:莫让社会实践沦为暑期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