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让座再次成为舆论热词。但与之前的情形不同,这一次网友几乎一边倒的站在了“支持不让座”一方。是什么原因让网民做出这样的选择,公共交通上的礼让究竟该如何去认识?
回溯此次让座风波:达州八旬老人李大爷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票,老人在南充站被所坐座位的主人请了起来。该座位主人也拒绝了老人女儿提出的“挤着坐”的请求。之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委屈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诚然,座位主人的委屈无可厚非,花了钱买的票坐自己的座位没有错。但没有错的行为却被老人女儿冷语相讥,她哪里来的底气,又凭何故可以这样理所当然,无外乎是基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让美德以及尊老爱幼的观念。
但网友们这一次并没有被礼让的道德所绑架,而是集体选择去维护权益。这里面有很多原因,至少有一条不容忽视,那就是这几年频频发生的“倚老卖老”现象:青年没给老人让座遭扇耳光、遭坐腿上、遭辱骂、遭强行拽离座位......
是的,礼让是传统美德,但美德并不是义务。老人们错误地将别人的礼让当做义务,又错误地将自己上了车就应该有座视为权利,倚仗长者身份用各种过激行为强迫别人让座,试问:这样的情形多了,谁还会心甘情愿的让出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
网民心态的这一转变,类似于“扶不起的老人”现象。本来扶起摔倒老人是每个人都会去做的小善举,但万万没想到被扶起的老人不仅不感谢,反倒讹上扶人者。这样的事件多了,谁还会无所顾忌的去扶人?
答案显然不会再那么明朗。
除去心态转变之外,这次支持不让座的集体选择也折射出人们对于公共资源礼让边界的认识。日常生活中,公交车、地铁上的让座比较普遍,这多基于这类出行均属于短途,且票价相对低廉,遇到确有需要的老人、孕妇时,主动让座基本不成问题。但对于动车、高铁等交通工具,人们购买座位这一公共资源需要花费不少资金,且路途都不会很短,这时让个体毫无来由的让出自己的正当利益,都不会是一件轻易的事。尤其当礼让演变成强迫和道德绑架时,更是令人心塞。正如一些网友评论道:“花了好几百买的座位,结果站好几个小时,还被认为理所当然,你试试。”虽然有些犀利,但的确也道出了一种朴素心声,折射出公共资源的礼让并非没有边界。
那是不是在高铁、动车甚或飞机上就眼睁睁看着老人或病患陷入困顿而不帮助?自然不是。只是我们不能用美德来弥补公共资源的缺失,而是需要国家从交通机制上予以解决。
比如长沙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曾发放过“爱心让座卡”,驾驶员或乘务员发现市民为老弱人员让座,就可发放“爱心让座卡”,一张卡可以免费乘坐一次公交车。
这种建立社会奖励机制进行利益平衡,通过使让座者获得一定“好处”引导公民的行为,从而调节权利与道德的冲突的方式就很不错,比单纯的道德呼吁更加有效,也更具持久性。
对于列车环境,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金泽刚认为也可以尝试创新一些保护老弱或鼓励让座的举措。当老者弱者急需座位而无座时,应当由乘务员进行协调,公共道德的要求应当由全体乘客共担,而不应该针对特定的个别乘客。还可以设立优秀乘客制度,对于让座的乘客,可以计入铁路“优良乘客”档案,以后享有一定的乘车便利权。这种做法与建立诚信档案和民航不良记录等制度本是一个道理,只不过后者多是反向的处罚性措施。
美德可以引导人向善,也有助社会建立良性秩序,但美德不该成为义务,更不该以美德之名去进行道德绑架。公共空间的文明礼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体谅,更需要良好有效的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