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指导   
指导
2012年申论指导:考生在申论考试中常见失分点分析
http://www.jiangsugwy.org/       2011-08-05      来源:江苏公务员网
【字体: 】              

    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不少考生在考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每次申论考试,多数考生都觉得感觉不错,但其实得高分者廖廖无几,50多分是常见成绩,在市级公招考试中,申论能得60多分就算很不错了。据资料分析,申论考试成绩上60分的考生多数是学法律、政治类的。这事实上是对我们讲到的申论的政治精神的一个最好验证。学法律、政治的考生,其长期的专业濡染,使其心目中自有公正、公平、公开的处世思想,在申论中自然有上佳表现。而学中文的,其优势却不一定明显。虽然学中文出身的考生其写作能力较强,但其对申论的政治精神的把握却稍逊一筹,有时其文学思维、文学语言甚至有害于申论。这也可以说明我为什么要将申论列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而不是把它归人写作学科里面的一个客观原因。那么,考生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呢?


  1、材料阅读量在上升;驾驭材料能力要求很强;

  我做过统计:申论2005年是3597字,2006年是8317字。2007年是6331字尤其是06年以后的申论考试,阅读量突然大幅增加,当然这与目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相对过去而言,现在的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面对和实际处理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过去,这要求公务员能在纷繁复杂的材料准确地发现问题,并总结有用信息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也在增加,公务员要对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理解,也需要参考大量的事实作为决策依据。在上述的大背景下,申论考试的材料阅读量将出现不断增大的趋势,而阅读量的上升给考生成绩带来

  第一个制约因素就是阅读时间的增加,影响后面的答题时间。

  另一个制约因素,就是材料的增加必然导致材料的干扰性近一步增强,即会存在大量的无用信息在耗费考生宝贵做题时间的同时,也在误导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使得考生不易找出考题的中心主旨。


  2、在观点上不一定能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

  公务员考试是一个为国家选拔合适的机关工作人员的考试,许多人认为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国家是在报考的人中选拔最优秀的人作为国家的机关工作人员,其实并不然。因为从笔试来说,并不能说笔试考得高分的人就一定是最优秀的人。因为公务员考试是以从事公务员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素质来度身订制的一项考试,行为才申为德面试为----(德才兼备)考试选拔的是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才,而不是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因为优秀的人才未必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而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才也未必一定是考生中最优秀的。因此在申论考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提出的观点要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至少不能相冲突。为什么?首先,国家需要的是能正确执行国家政策的公务员,而不是与国家政策有相佐意见的公务员。其次,能在观点上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也在一个侧面向阅卷老师反映考生有阅读时事的良好习惯,同时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基础,是比较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选之一。因为没有人天生就与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只有在了解熟悉时事政治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提出与国家主流观点一致的观点。而目前相当多的考生并不喜欢阅读枯燥乏味的政治文章,甚至连政治新闻也很少关注。这就导致了考生对国家主流观点缺乏认识,在考试答卷的过程忠很容易就凭自己的认识和感觉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就很容易出现与国家主流观点不一致的观点,这时候阅卷老师首先对考生的第一印象会大打折扣,试问在阅卷老师内心深处,会容忍让一个对政治不了解甚至不感兴趣的人去从事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吗?答案当然是,不会。那这类与国家主流观点不大一致的考卷得分肯定不高,这就是制约考生分数提高的又一因素。


  3、对策的可行性较差

  在申论考试中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都是在公务员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和必需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在这里就存在着一个角色错位的问题。考生不是真正的公务员,没有任何行政经验,许多社会问题考生根本没有实际接触过,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在考试中却要求考生一个“准公务员”的身份去解决这些考生不熟悉的社会问题。考生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只能凭感觉去“想”对策,而不能像有经验的公务员那样去找到合适的对策,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是对策空洞无物,要么是理想化的不可实施方案。其次,在考试答卷中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本身来说就是一种纸上谈兵的方式,即使是真正的公务员也未必可以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何况没有任何经验的考生?面对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方式便是,考生应多阅读一些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文章,从权威专家处积累一定量的信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通过纸上谈兵,决胜于千里之外。


  4、对所谈到的话题并不熟悉

  据许多考生考完申论后的反映,大部分认为自己考得不好的考生,其总结的主要原因便是对考卷中所谈到的社会问题并不熟悉。这样就导致以下不利考生的情况:

  第一,不熟悉的话题将导致考生在下笔前的思考时间过长,影响后面的答题时间。为什么?因为不熟悉的话题需要考生花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材料才能建立对该社会问题的一个完整认识,才能有一定的自信去下笔写出答案。在申论考试中很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因为普遍的考生都会认为只是行测的卷子才是时间很紧,而申论的时间则比较充裕。其实任何事情都得辩证得看待。真正的现实是,如果仅仅是以答完申论考卷为目标的话,申论的时间的确是很充裕的,但考生如果是以获得申论高分为目标的话,时间并不如想象中充裕。因为在答卷的过程中,考生需要严密的逻辑思路和高超的语言表述来打动阅卷老师,整个写作过程必须要有严格的时间把握,绝不能有“写到哪就算哪”的态度。

  第二,面对不熟悉的话题,考生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地对策。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存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申论考试的要求是要考生把对该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写在申论的答卷上。说到这,问题就出来了。既然考生对该问题并不熟悉,就意味着考生对该社会问题缺乏感性认识,甚至是没有感性认识。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考生能提出对该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吗?或许有人会说,通过阅读材料就是一种感性认识。但请问有哪位社会问题的专家在提出有针对性地观点时,是通过阅读几千字材料的方式来完成的呢?答案是没有。既然专家也做不到,那么考生也很难做到。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很好得解释申论考试为什么一定要考相对比较热门的话题,因为一旦考察的是极度冷门的话题,没有多少人对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么考试的区分度就会大大降低。因此要在申论考试中取得高分,写作技巧是要提高,但同样重要的是,考生需要在备考时多阅读相关的热点时事,从而避免在考试中出现对所谈到的话题并不熟悉的情况,从而确保高分。


  5、违背申论思路顺序。

  申论是通过对特定事实进行展开论述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它要求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微观而宏观,具有较强的内在规定性。在应答申论各试题过程中,都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思路。但当前普遍的问题是,很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经验和视野所限,经常囿于就事论事,没有对给定材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提炼、引申、深化,所以文章上不了档次,特别是作文,以三档文章居多,经常得分在25分上下。所以总分在50多分是屡见不鲜。


  6、材文分家、死背范文,

  范文和考试完全对应的几率很小,即使这次完全命中题材,但原文搬上去仍很难称为一类文,需要做结合材料角度的“修改编辑”,比如减少字数、调整个别词语等;另外,这次命中题材,受益者也就千把人,可几万考生中又有多少人在死记硬背,又有多少人因为自己所背没有命中而临阵慌乱、不知所措。


  7`题文不一,即题目和文章“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表现有三:

  (1)、先有题目,后写文章,文章写着写着就控制不住,越走越远,注意思绪文笔源远流畅时切不可忘形——“转得越快、离心力越大”;

  (2)、先写文章,最后定题,结果忘记或者时间不够而不能命题,或者****命题;

  (3)、违背“全文围绕题目、题目反映中心”的基本原则。


  8 、基础理论不扎实,写好申论首先要在基础理论上“通”(当然不是精通),如十七大及其科学发展观,要知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卷面整洁度差

  申论的阅卷是一个主观性的评分过程。因此考生的答卷的卷面整洁度也是影响阅卷老师给分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阅卷时,阅卷老师是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来从事相对比较机械、枯燥、乏累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疲劳和情绪化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良好的卷面整洁度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较好的第一印象,那么老师对你这份卷子的起评分将高于其他的卷子,无形中就等于赢在了起跑线上。反之,整洁度差的卷子就等于给了阅卷老师一个较低的起点,从而影响了评分。说到这里,不可不谈的是,卷面整洁度不仅仅包括字体的大小美观,还包括文章的段落编排和涂改情况。一般来说,卷面中的字体不宜过大,不宜采用**书等较难辨认的字体,对自己字体有把握的考生可以行书的格式,没有把握的考生则宜以工整的楷体为主。至于段落的编排,每段话内容不宜过长,宜多分点,拉开层次,方便老师抓住文章要点。同时文章不能使用涂改液(防止被认为是在考卷上做记号被判作弊),同时落笔前要写好提纲,一旦落笔便是不能随意更改。


      申论更多作答思路和作答技巧,可参看2012年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