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分析
(一) 偏离题意,立意陈旧
有的考生不能够抓住材料所给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即文章目的性不是十分明确,甚至有偏离题意的现象。不少考生在论证时,立意角度不新颖,思路不开阔,不会进行发散式思维和阐述,不能揭示事物的实质,因此使得论证没有深度。
(二) 标题不准,表述老套
常会看见考生的申论答卷标题不够贴切、具体、鲜明、精练、生动。
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
(1) 标题对论证问题的概括、对中心论点的提炼、对态度倾向的表述与评论内容或思想不一致,词语运用不够恰当,有些标题的意思欠妥,使人产生歧义;
(2) 评论的标题不够具体,空泛乏味,大而无当;
(3) 评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针砭什么等,在题目中反映得不够,换句话说,就是有的文章标题的观点、立场、态度不够鲜明;
(4)有的标题不够精练,句式复杂,语言啰唆,难以让人产生阅读的兴趣;
(5)有的标题不够生动,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思路不清,逻辑混乱
这个主要是谋篇布局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章结构不考虑文章的具体内容,不根据立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所要论述问题的实际情况、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论题和中心论点来组织安排文章的观点、材料和先后顺序;
(2) 文章结构布局没有考虑受众的实际状况,没有根据他们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认识规律和心理需求安排评论的逻辑思路和前后布局;
(3) 文章结构布局缺乏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遵循评论结构总体框架和基本规律的同时,在开头、结尾和层次安排上没有体现自身的个性特征;
(4) 文章缺乏论述说理的艺术,不注意修辞;
(5) 文章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字数超过了规定;当然也有的文章字数太少,没有把道理讲清楚。
(四) 偏离材料,断章取义
在摘引所给材料的某些段落或个别语句时,要注意不可不顾原材料的整体观点和上下文联系,寻找个别与自己论点相一致的言论,孤立地摘引出来。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往往会偏离或歪曲材料的主题或观点,有时甚至会与原材料观点背道而驰。这方面的错误是极为严重的,应该尽力避免。一般来说,完全违背材料的断章取义现象不多,但偏离材料的并不罕见。
考生语言表达的毛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语体不合适
所谓语体,是指语言在不同题材的文章中长期形成的体式特征。语体不合适,是指语言不符合申论文体的要求。语体与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语体要遵循一般语言的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律,采用相同的修辞手段等,但语体在遣词造句的方式方面,在与文章体裁的关系方面,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就申论而言,申论的概括说明部分以说明为主,而且概括的是给定材料所反映出的问题,不是概括给定材料的事实。在申论考试中,有的考生以叙述为主,把事实材料略述一遍这样就很不合适。
申论的第二部分,要求考生就给定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和对策。有的考生没有按照题目所设定的虚拟身份,甚至所讲的内容超出了材料范围,说一些外行话,或说一些与虚拟身份不切合的话语,语体当然不合适、不合体了。
申论考试的第三部分,要求考生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拟题目进行论述,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再具体一些就是要写一篇评论。而有的考生不是写成评论,而是抛开材料,写成了随笔,文不合体。
(二)词不达意
语言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词不达意。词不达意是指考生对给定材料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也能理解,甚至能够顺利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变成语言表述出来时,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具体地说,就是考生虽然写了很多话,但是没有击中问题的要害处。
下面是一位考生的答卷:
因为此事影响较大,又较为典型,且事实已经发生,H身心受到损害,责成市政府督促环保局处理:印刷总公司承担部分责任,赔偿H夫妇人民币21500元。
总体方案如下:
第一,政府制定关于目前许多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的条例,健全法律规范,以强制执行;
第二,明确政府机构职能,加快进行机构改革的力度,明确划分政府机构职能;
第三,提高办事效率,说办就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第四,树立改革的长期性的信心,要求宣传部门作好宣传,得到人民的支持和理解;第五,法院内部要提高执法力度;
第六,国有企业自身在布局上进行调整,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这份答卷,语言表达质量较差。起句“因为此事影响较大”模糊不清,指代不明。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位考生的“方案”根本没有明确的内容,只是些“口号”和毫无实施办法的空话,这些都是申论考试中必须摒弃的语言。
一些考生由于其语言驾驭能力比较低,词不达意,影响了申论写作,也影响了自己的前途。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要认真地对待学习语言的问题,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多做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三)遣词造句能力差
遣词造句能力,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一个人的语言素养如何,语言水平的高低,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从其遣词造句方面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有的考生基本功不扎实,遣词造句能力差,措辞不当,词不达意。比如在申论考试中,有考生“规模”与“规划”不分,尽管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却是完全不同。申论试卷中还有“本案即是一例因印刷噪声为诱因,致人脑溢血,要求经济赔偿的典型案例。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应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解决。”短短一句话,其中“本案即是……案例”,让人不得其解,这是有语病的句子。“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应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解决”,这句话也缺少主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很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因此,考生只有平时多做一些写作练习,才能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四)语言冗长
语言的冗长啰唆,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语言问题,其实是一个思维问题。语言的冗长啰唆,是由于思维不清晰造成的,一些本来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就可以清楚地表达的意思,考生却写了一大堆,翻来覆去地说,结果是越说别人越不明白,甚至是越说别人越糊涂。
某考生申论答卷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鉴于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故市中级法院应依法予以审理。我国法律中有集体诉讼的制度,故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予以协调(另外法院考虑: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件造成影响,这是必要的,但因为我国不实行判例法,故法院所考虑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这里我们就语言问题加以分析:“鉴于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故市中级法院应依法予以审理”一句,可改为“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市中级法院应依法受理”;“故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予以协调”,可改为“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协调照顾”;“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件造成影响,这是必要的,但因为我国不实行判例法,故法院所考虑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可改为“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件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也并不是绝对的”。
要解决语言的冗长啰唆的问题,除了上面所说的要从思维上解决以外,平时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都要养成不啰唆的习惯。在阅读时,也可以有选择地选取一些作家的作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缺乏过渡
一些考生的卷子,读起来莫名其妙,文理不通。造成文理不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必要的过渡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比如下面一段文字:
先从发展经济的目的说起吧,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而人民的生活环境如果是恶劣的,人民的心情不是愉悦的,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这样的教训世界上曾有过许多。60年代的日本,畸形儿的比例很高,原因就是不注意保护环境,水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元素,现在日本好多中老年人还谈“汞”色变。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经济转型的时期,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这段文字有三层意思:
一是说明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不注意环境保护,发生了汞污染;
三是我国现时期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十分重要。问题是这三段意思之间缺乏必要的交代与过渡。比如,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与日本60年代是否有相似之处?我们对日本所走的弯路是否要予以高度重视?因为没有作必要的交代与说明,所以使得其意思之间不够连贯,断续跳跃。
(六)乱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一个小问题。在申论考试的答卷中,经常出现乱用标点符号或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情况。
申论考试中的语言问题,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如语言生僻拗口,不够平易近人,不够生动形象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