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范文   
范文
2011年公考申论热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http://www.jiangsugwy.org/       2010-12-01      来源:江苏公务员网
【字体: 】              

      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要提高农民素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是关键因此,加强农民教育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现状


  农民教育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但同时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组织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一是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影响生产的快速发展;二是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进程,影响农民增收,难以实现生活宽裕;三是农民接受爱国主义、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公民道德、公共卫生等教育较少,农民普遍对营造文明乡风、建设整洁村容、加强民主管理缺乏认识,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二、农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民教育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长盛不衰,关系到农村社会能否繁荣稳定,关系到全面小康能否顺利实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做到任何时候都不忽视、不放松农民教育。

  1、加强农民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长期偏低,人均只有城市居民的1/3,而且差距还在扩大。农民素质不高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技术水平差,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难以快速推广。二是就业技能差,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的比重不到20%,而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出现了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民工荒”现象,这种表面上的“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三是营销能力差,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高价值。单家独户的提篮小卖,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大部分利益被中间商攫取,农民在农产品价值链条中没有获得应有利润。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农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

  2、加强农民教育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相差很大,城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农村居民只有8年;城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占到70%以上,而农村只有39%.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切实加强农民教育,用城市的教育资源覆盖农村,用市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农民,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差异,促进城乡文化自然融合,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加强农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主体是政府,建设主体应当是农民。因此,必须把农民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大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切实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4、加强农民教育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现实途径。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精神文化缺失,市场意识淡薄是造成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赌博成风,各种犯罪活动猖獗等不稳定现象的根源。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法律法规教育、精神文明培养,真正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依法办事意识、民主管理意识,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村长治久安、和谐繁荣。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新农村的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此,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并着力培养和建立以下五支队伍。

  一是培养产业工人队伍。主要是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培养一大批电子、轻纺、手工、建筑及服务业等行业的产业工人,使他们掌握某一特长或技能,在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并逐步把他们从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

  二是培养骨干农民队伍。主要是对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初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乡镇企业职工、农村复员军人等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以村为基础、以户为单位培训骨干农民,使他们成为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三是培养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主要是培养深受农民欢迎、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干部,逐步使乡村干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通过他们的组织发动和示范带动,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

  四是培养扎根农村,立志务农的农民技术员队伍。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仅靠国家的农技推广队伍还远远不够,要培养一大批农民技术员。使他们掌握本岗位基本知识,成为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以及农业科技人员联系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

  五是培养农民企业家队伍。主要是选拔一批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农民,通过政策引导、创业资金扶持和跟踪服务等,将他们培养成掌握先进文化、技术和信息,能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农民企业家。

  以上五支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农民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应突出抓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大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以国家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为契机,以村为单位,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整体推进,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骨干力量。抓住国家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契机,依托县党校、农广校及其他涉农大、中专学校,为农村培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植、加工等生产活动的专业人才,以及农村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乡村科技人员等实用人才,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


    四、创新手段和方法,切实加强农民教育


  1、创新教育形式。培训进村,科技入户是开展农民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农民教育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必须深入群众,把农民群众喜不喜欢、欢不欢迎、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效果的重要依据。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拉近与农民群众的距离,全方位了解农民的实际要求,真正做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根据农民的迫切需要制定教育方案,使农民教育工作真正与农业发展相适应,与农民的需求相适应,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手把手、面对面、心连心地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形成科技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

  2、创新教育机制。教育培训机制应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参与转变。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农民教育体系。要通过创新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广泛利用农业、教育、劳动、建设、科技等部门丰富的培训资源和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运行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一要紧密结合农业重大项目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二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巩固“普九”成果,并在农村中学开设职业教育培训课程,逐步推行学业证书、绿色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多证书制度。三要构建农民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广、快捷便利等优势,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VCD等远程教育手段和农网广播、移动农网、科技培训直通车、科技书屋等多种形式,构建“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大规模、大范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3、创新管理机制。农民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应该从制定规划、工作协调、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对农民教育的指导和支持。要理顺农民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统筹管理功能,加强与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

  4、创新培训模式。新阶段农民教育工作必须从农民对教育培训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出发,创新培训模式,构建有效载体。一是教育内容要从单一转向全面。既要重视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更要重视提高农民市场开拓能力;既要重视外出就业技能的培训,更要重视增强农民运用法律维权的本领;既要重视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更要重视塑造农民“勤劳、诚信、文明”的国民精神。二是教育手段要从传统转向现代。在积极抓好办班教育、讲座培训、现场指导等常规培训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对农民进行现代远程虚拟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卫星和光盘等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农民致富信息及时送给广大农民,提高农民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三是要健全完善农民教育现有项目、工程和计划的管理,组织实施好各部门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促进农民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5、创新投入机制。农民教育是一项受益面广、公益性强的社会事业,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社团组织和农民都有对教育培训承担投入的责任。但是,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决定了农民教育的投入主要还是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各级政府应把农民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统筹安排,加大扶持力度。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体制,同时也要积极运用金融、信贷、税收等手段,支持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多元化的智力投资保障机制。要通过改革现行的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将各类面向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社会资源纳入财政支持的范围,鼓励各类培训资源公开平等竞争,凭能力获得支持。要建立政府、市场和培训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平衡机制,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和优势互补、平等竞争、市场导向的良好局面,最大的限度提高农民教育的整体效益。

  6、创新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监督检查是确保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建立健全对农民教育的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办法,加大对农民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确保农民教育质量和效果。

  7、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持续有效的农民教育的激励机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引导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积极主动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当前,尤其需要调动培训机构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对从事农民教育的培训机构,要根据培训规模、培训质量等指标,从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降低贷款条件或者予以贴息,在土地利用、财政直接补贴等方面进行扶持,也可以直接对培训机构进行奖励。要通过对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进行补贴、降低收费标准、制定培训计划与使用相结合的配套优惠政策、开展表彰奖励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方式,鼓励农民自觉参加教育培训,使农民真正做到参加教育培训与不参加教育培训在个人收入、社会待遇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大不一样,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从要我培训变为我要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行为。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