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之一。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正在兴起的一种发展方式。低碳经济将成为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是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内容。中国将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一、调整能源结构是基础前提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等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大规模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和环境的根本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中国首先必须调整能源结构。
中国能源煤炭比重大,水电、核电、新能源所占比重小,石油、天然气短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为70%左右,比国际水平的27%高40多个百分点。据估算,2000~2008年,中国一次性能源总消费量累计183.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累计消费量为175.6亿吨;总排放二氧化碳累计450.4亿吨碳当量,其中燃煤排放二氧化碳累计308.2亿吨碳当量。2001~200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2%,但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估计,2000~2008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12.28%,总量从27亿吨提高到70亿吨,其累计排放量为415亿吨。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调节司的测算,2008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在27.4亿吨左右,增长4.5%。如果按照每亿吨燃煤排放115万吨二氧化硫的强度来计算,2008年中国排放二氧化硫为3151万吨,远远超过了环境自身净化能力。煤炭的大量消费,对大气、水体、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十分严重。中国温室气体中85%的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中80%的二氧化硫、67%的氮氧化合物来自煤炭的燃烧。二氧化碳造成地球温室效应,二氧化硫导致酸雨,氮氧化合物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增加可再生清洁能源比重,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发电方式多样化,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及烟尘颗粒物的排放,对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
调整中国能源结构,必须加快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新能源。水电是一种经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水电的能源属性使开发水电成为常规能源优质化、高效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发水电对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76亿千瓦,占中国常规能源资源量的40%,是仅次于煤炭资源的第二大能源资源,是世界水能资源总量最多的国家。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3.97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92万亿千瓦时,均占世界的1/6。如果开发充分,至少每年可以提供相当10亿~13亿吨原煤的能源。因此,开发水电可以有效改善中国能源结构,利用好丰富的水能资源是中国能源政策的必然选择,水电开发应该放在中国能源发展的重要地位。
世界核电发展的实践证明,核电是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核电不仅具备经济效益,同时具有环保优势,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核电有助于缓解全球化石燃料供应的紧张状态,遏止温室效应。核电站不排放造成酸雨、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的二氧化硫、损害人体的氮氧化物、粉尘及产生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核电不仅是一种清洁能源,也是高技术的战略产业。因此,调整中国能源结构,必须积极发展核电,调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提高核电装机容量在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
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来看,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引人瞩目。在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研究开发最为迅速。中国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多种新能源形式,积极利用生物质能,并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石油、煤炭的过度依赖。面对世界新能源发展现状,中国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技术发展路线图,尽快整合现有产业资源,把现有资源、扶持政策体系及未来十多年的能源投资格局理顺,打造高效率的新能源发展的宽松环境,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来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显然,发展低碳经济,调整能源结构,就是要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继续发挥煤炭能源的作用,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大力发展水电与核电,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与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充分支持海洋能、核聚变能等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
二、调整产业结构是根本出路
发展低碳经济,中国不仅需要调整能源结构,而且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业,抑制过剩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已成为世界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在中国工业行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业,产值不足工业产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却超过工业用能总量的60%。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初步分析,2005~2010年中国主要耗能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为1.05亿吨标准煤,2010~2020年为2.5亿吨标准煤,其中大部分节能潜力必须通过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煤炭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来实现。据测算,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近2亿吨,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约5亿吨,电解铝、造船、煤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均存在较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多晶硅、风能设备等新兴产业因投资过度,也开始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因此,必须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抑制过剩产能。要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自主创新”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产业、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要加快发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重点发展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形成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的新材料,实现优良品种显著改良的生物育种,力争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的生物医药,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和平利用空间、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海洋开发,提高资源勘探开采水平和效益的地质勘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带动中国未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总的来说,要实现中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必须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也是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