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答题水平,江苏公务员考试网(www.jiangsugwy.org)特别推荐申论热点解读“压垮成年人,只需要一个家长群?”希望考生阅读本文,对申论热点的把握有一定的帮助。
【热点概况】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你们上课不用心教,下课叫我帮忙批改作业,那我要你们干什么?我那么有时间收群消息,我不会自己教吗?整天不是让我去报补习班,就是让我帮忙改作业,改完作业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你辛苦了。说实在的,辛苦什么?教我教,改我改,是谁辛苦啊?”近日,江苏一家长称,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此番言论迅速引爆网络,引发很多家长共鸣,不少人表示,“说出了自己想说却又一直不敢说的话”。
早在去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印发意见,明文规定“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强调“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教育部对此也有相关规定。就在前不久,太原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等。
【各方观点】
人民日报:孩子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努力,老师固然应当尽职尽责,但家长也不应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北京日报:学校教书育人,家长陪伴成长,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多些理解支持、多尊重孩子成长规律,才能让彼此都松口气。
【深度分析】
(一)此次事件反映出的问题:
1.家长群里权力关系变味。老师自我赋权、为家长安排错位责任。
2.家长群里权责关系理不清。
3.家长群里不断传导焦虑和压力。
(二)原因:
1.班额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成绩与升学压力不断增大,再加上素质教育中的教育理念调整与教育方式创新,每个老师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2.科技通讯发达了,打段文字发个通知,就可以安排家长。
3.现在的一些家长比之以往有了更高的学历和能力。
4.社会教育焦虑、社会竞争压力代际传导。家长们要打起精神,追求成功;前人顶住压力的同时,自然也不希望后人掉链子,而学校和老师因为垄断知识传授渠道变得越来越强势,家长则处于心理弱势,碰上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为了尽最大可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范围和条件,宁愿委曲求全、压抑自身真实想法,甚至在互相攀比中层层加码。
(三)对策:
1.厘清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权责边界。
2.“发文”之后把监督落在实处,进而理顺教育责任。
3.家长群内部健康管理,探索创新服务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
4.家长和学校,不能忽略作为核心要素的学生,适当“放权”,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为自己负责任,培养担当意识。
5.摒弃唯成绩是举的教育观念,深入改革以升学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
【参考文章】
不堪“群”负,背后是家校边界亟待厘清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近日,江苏一位家长因不满老师要求批改作业愤而退出家长群,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这位家长在视频中说,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本应是家校沟通桥梁的家长群,却成了家长和老师的“压力群”“负担群”。随着微信、QQ等社交工具被广泛应用,“家长群”这种社交平台上的群组成为许多学校与家长联系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家长群成立的初衷,本是为方便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家校共育。但在现实中,不少家长群却逐渐“变味”:有的老师在群里布置作业、要求家长“秒回复”,有的家长在群里炫富、晒娃、打广告,使得家长群逐渐演变为“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于是乎,一些家长既要忙工作,又要忙“群事”,以至于不堪“群”负,甚至愤而退群;另一方面,也有老师抱怨“自从进了家长群,每天都是家长会”,群里家长们随时随地的提问让老师得不到休息。
这些现象反映出一些学校现存教学管理模式不尽合理,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存在交流障碍,有必要对家长群“约法三章”,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则来保障良性互动。2018年,大连一幼儿园为家长群设立9条规定,其中明确了老师和家庭沟通时间、个别问题私下交流、切忌在群中“奉承拍马”等,受到家长理解和欢迎,这样的做法就值得借鉴。
更深层次来看,围绕家长群产生的种种矛盾背后,还反映出“家校共育”的边界亟待厘清。以老师在家长群里布置作业为例,本意可能是希望家长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但在一些家长看来就有“甩包袱”之嫌。可喜的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已经开始行动。2019年,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明确提出,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不得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今年10月,山西省太原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不得指派家长参加本该由师生完成的事宜、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等。这些措施的出台,让人看到了家校关系回归本来面目的希望。
家长需要关注和配合学校教育,但不能过度参与、监督和代劳,学校也不能撇开责任。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哪些是老师的分内工作,哪些又是家长应当做到的?只有明确家校双方的行事边界,在教育互动中担负起各自责任,不缺位、不越位,才能溶解横亘在家校之间的沟通坚冰,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