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答题水平,江苏公务员考试网(www.jiangsugwy.org)特别推荐申论热点解读“理性追星,粉丝文化要守住底线”希望考生阅读本文,对申论热点的把握有一定的帮助。
【背景链接】
2016年的一天,位于上海外滩的邮筒突然间火了,就因为一个叫鹿晗的明星与其拍了一张照片并发到微博后,瞬间有很多粉丝从四面八方赶来排队争相与这个邮筒拍照,甚至不惜排队至凌晨。在很多人看来这一行为让人难以理解,但是在鹿晗的粉丝看来,这是一件很正常甚至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偶像的影响力。“鹿晗效应”究竟是好是坏,我们不能单纯的就某一行为来做出评价,其带来的利与弊值得深究。
当消费主义的魔杖把粉丝们点化为追逐时尚符号的消费者时,偶像的神话会不会显得暗淡无光。从网上“打榜”,到形成“粉丝经济”,再到策划自己的文化产品,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粉丝群体,早已不再是文化娱乐产业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乃至生产者。如何营造向上的粉丝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接受这个群体,值得思考。
【综合分析】
“粉丝”一词由来已久,它在中国早已存在,而当下流行的网络流行语“粉丝”是经由“Fans”音译过来的。粉丝文化在互联网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很快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粉丝现象发轫于青少年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追求,并基于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青少年亚文化。而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粉丝在媒介景观中的纵情表演,粉丝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在商业资本主宰的语境下,粉丝文化被迅速卷入了文化于经济合谋的陷阱成了消费主义狂欢的一种噱头。
在改革开放之初,一盘磁带、一幅海报、一部电影就能形成一批“追星族”。如今,从电影到电视剧、从综艺节目到网络直播、从演唱会到现场见面会,多元多样的文化娱乐形式,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年轻粉丝拥有了更加开放的选择空间。而“追星”的方式也从以往自下而上的仰慕,变为更加直接的接触;从以往多局限在私人空间和熟人圈子里的交流,变为粉丝之间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更加扁平化的互动。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共同体,粉丝群体集体活动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媒介景观,丰富着我们时代的文化样态。
【相关问题】
一、盲目崇拜导致理性的自我丧失。有些粉丝只崇拜偶像的名誉和地位,不崇拜偶像的真正实力。为了追求偶像,容易产生过度狂热的、过于偏激的行为。花几千元买一张门票;卖血买票;抢别人手机投短信票;为了能够见偶像一面,在外流浪一个星期等等。粉丝往往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就粉丝团而言,集体心理往往使个体的思想、行为与往日迥然不同。其次,网娱粉丝的理性丧失还来自于群体心理的感情传染现象。大家在同一时间、同一虚拟空间做同样的事情,无形中形成了一种集体性狂欢。
二、盲目崇拜导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为了热度粉丝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为偶像进行“打榜”和“应援”。但是,一旦过度狂热,粉丝就会投入和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不相符的金钱,同时也为了跟踪和关注偶像动态浪费了大量本来就应该用于自我发展的时间,使得学习和工作受到了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三、盲目崇拜导致粉丝碌碌无为。青年学生占粉丝群体的大多数,他们作为明星狂热的崇拜者,会对明星有着着迷、冲动不理智,甚至把生活重心全部转移到关注明星动态、观看艺人节目、搜集偶像资料中,因对明星过多地投入自己的情感,常常会使自己做出一些较为轰动性的言行。青年粉丝盲目的崇拜偶像,就会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责任与使命,使自己的学业荒废、人生理想毁灭。
四、追星中粉丝被欺骗以及自我欺骗。这已然是现在网娱粉丝的一种常态,职业粉以及操作职粉的幕后策划者已经牢牢抓住了粉丝一族的集体心里,即“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他们受艺人和娱乐公司所托,通过现场威胁、网上发帖乃至遥控网络舆论,为明星造势或者抹黑,进而分享目的达成后的后续收入。在信息时代,网络新闻媒体受众多,影响范围大,对粉丝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当媒体平台众口一词时,社会往往忽视了背后的现实因素。粉丝文化现象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媒体人没有真正厘清自由和责任二者间的关系,缺乏责任意识,以俗为雅。
【相关对策】
一、政府加强对娱乐类文化节目的监管。有法可依是法制化建设的第一步,娱乐节目一方面在丰富生活的同时,“泛娱乐化”的倾向也使得群众的价值观深受影响。政府要统领全局建立健全娱乐综艺节目相关政策,为综艺节目制作指明方向,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快出台综艺节目方面的细则。例如提高综艺节目原创内容比例标准,加强对明星言行举止的规范,通过政府扶持手段,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综艺节目进行资金支持。同时,也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娱乐明星的网络行为进行约束,能做到有法可依。让媒体、娱乐明星、大众提升法律意识,减少媒体自身权利的滥用。同时使娱乐明星明确个人言论的底线、边界,帮助预防一些不当行为的发生。
二、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引导。粉丝中的青年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心理状态容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需要学校加以引导和教育。特别应引导大学生不要盲目从众,要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切忌把偶像放在太高的位置刻意模仿。同时,要强调追星应保持理智的头脑,不要把迎合偶像当成生活的全部,适度购买周边产品,不要让个人爱好成为父母的经济负担。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参与丰富多彩的线下人际交往和良性互动,而非局限在虚无缥缈的网络粉丝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社团组织激发大学生特长,为其搭建舞台,使之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可以挖掘校内的“草根”明星,用好身边人、身边事讲好励志故事,激发大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
三、网络媒体发挥正确的與论导向作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群众提供了更多娱乐的方式,社交媒体则更容易成为传播粉丝文化现象的媒介。媒体不应盲目跟风,为了追求流量、获取点击量,就过度解读社会事件,利用“标题党”来消费明星符号,要重视正确教育理念的传导,扭转粉丝对待追星事件的看法。想要更好地避免粉丝文化现象的消极影响,不仅需要外在的规范来约束明星的一言一行,同时也需要媒体人有“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构建一个勇于承担的媒体环境。社交媒体平合坚持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原则,杜绝一味地消费明星符号,通过“标题党”、低俗广告来吸引受众。网络媒体平台应恪守社会公德,不唯利是图,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性,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个人应加强对追星以及自我认知的培养。想要改变社交媒体的信息泛娱乐化现象,不仅要改变社交媒体的粉丝信息供给,最根本的在于改变“人”。是否关注泛娱乐明星信息多大程度上关注泛娱乐明星信息,及其对粉丝产生多大的影响,决定性因素在于粉丝的个人选择。因此,需培养主人翁意识,使其尽量少去关注、传播泛娱乐明星信息,警惕成为粉丝的浅薄附庯。自觉提升媒介素养及欣赏水平,理性对待粉丝文化现象。要充分认识到偶像给与自己的正能量精神,要努力让自己偶像的闪光点成为自己学习榜样,而不是使自己成为明星过度消费的对象。粉丝要理性对待此现象,适度狂欢,坚持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成为偶像的“奴隶”。
【案例拓展】
杨丽娟事件
在1994年杨丽娟突然梦到刘德华,命运从此改变。从此迷恋刘德华已理智尽失,不上学、不工作、不交朋友。20岁的杨丽娟在父母的支持下,花了9900元参加了一个香港旅游团,却未能看见华仔。父母为满足女儿追星的心愿,连家里的房子都卖掉,一家人搬到了每月花400元租来的房子中。得知华仔住所,与父亲再次赴港,失望而回。2006年3月父亲卖肾筹措资金帮女儿赴港追星。2007年3月25日第三次赴港的杨丽娟终于可以与偶像近距离接触,还被安排上台跟刘德华谈话及拍照。而在次日老父跳海自杀,留遗书大骂刘德华,杨丽娟埋怨刘德华,痛哭失声连呼后悔,母女返回内地。这就是中国“追星”史上最负悲剧性的色彩事件——杨丽娟父亲之死的发生,这样丧失理智的行为,令人心悸、扼腕、叹息。
【权威论述】
营造健康的粉丝文化氛围,提升粉丝个体和全社会的文化素养,一方面要重视法律法规和新媒体技术对于规范媒介行为、强化对青年的正面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不要特别在意粉丝偶尔的不理性状态。——曹宇
政治崇拜是意识形态煽动的结果,文化崇拜是知识崇拜的延续,而娱乐崇拜是市场策划和操纵的结果。——朱大可
唯有文化工作者自尊自爱、社交平台自重自治,资本市场有价值自觉、网络监管能应时而为——在全面法治和公共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青少年粉丝方能在网络世界良性互动、不逾规矩,而粉丝文化亦会有流量有底线,迎来多元文化的风光盛景。——邓海建
【高频金句】
1.给粉丝文化以正面引导,需要在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基础上,放大其积极的一面。
2.粉丝群体化、网络化、组织化催生的网络空间亚文化与新形态,也为网络失范行为提供了土壤。
3.粉丝身份是当代青少年的一种流行生活方式和认同标签。
4.要理性认识粉丝文化,借助粉丝文化展开对青少年的思想和文化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5.让青年人在粉丝文化中找到榜样力量,获取前进动力,发挥“迷”与热爱的正向作用。
【时评文章】
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
随着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独特的粉丝文化,推动了“粉丝经济”发展。有数据显示年市场规模高达900亿元。如何引导广大粉丝群体建构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近年来,从网上“打榜”,到形成“粉丝经济”,再到策划自己的文化产品,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粉丝群体,早已不再是文化娱乐产业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乃至生产者。如何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接受这个群体,引发人们思考。
人们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一盘磁带、一幅海报、一部电影就能形成一批“追星族”。如今,从电影到电视剧、从综艺节目到网络直播、从演唱会到见面会,多元多样的文化娱乐形式,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年轻粉丝拥有了更加开放的选择空间。而“追星”的方式,也从以往自下而上的仰慕,变为更加直接的接触;从以往多局限在私人空间和熟人圈子里的交流,变为粉丝之间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更加扁平化的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共同体,粉丝群体及其活动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媒介景观,丰富着我们时代的文化样态。
对于年轻人来说,“粉”什么、怎么“粉”就成为关键。据媒体报道,2018年微博上的娱乐明星粉丝年度累计总人次达到167亿。面对如此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迫切需要积极向上的引导。需要看到,不少人对粉丝群体还有着相对负面的印象,将其等同于“缺乏理性”。在线下,也有少数粉丝因对明星的狂热爱好而做出不良行为,如漠视隐私、扰乱秩序等。这提示我们,对社会来说,要提高包容度,接纳和规范粉丝文化的发展,引导年轻人去追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星”;对粉丝群体来说,形成健康的粉丝文化,有赖于每个人用理性的行为、礼貌的举止、文明的语言要求自己。
给粉丝文化以正面引导,需要在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基础上,放大其积极的一面。有人指出,相较以往,今天的粉丝群体是一种“参与式”“陪伴式”的追星。对这一热情加以正面引导,有利于鼓舞年轻人通过对标偶像,增添“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动力。有调查显示,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粉丝群体,受教育水平更高、自律性更强。一个粉丝有可能是一名勤奋的公司职员,也可能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绘画设计师。近年来,在各类粉丝群体中,粉丝们都表现出文明有序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秩序感。在社会层面,从关爱听力障碍的儿童到改善贫困山区儿童的学习环境,从为城市的清洁工们送上免费午餐到捐赠爱心图书,粉丝们带来的正能量逐渐呈现和放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让‘爱豆’(粉丝对偶像的称呼)和我们一起变得更美好”。粉丝们的心声,也要求明星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年轻人在各方面的“偶像”。比如,有的明星鼓励粉丝多读书、读好书,使阅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习惯,也让名人名著被更多年轻人喜爱;有的明星带动粉丝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被年轻群体熟知和传播;还有的粉丝在明星的带动下,参与到环保、公益等公共事业中去,让人们感受到充满温暖和阳光的粉丝群体力量,等等。期待更多粉丝借由共同喜爱的偶像聚集在一起,营造更多彩的娱乐景观、形成更丰富的文化生态。(作者:周珊珊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