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本来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但今天的人们似乎除了买粽子、买艾叶、搞搞龙舟赛,就没其他内容了。当集体的哀思演化为大众的狂欢时,就变成了“伪形”文化,伪得连在节日中的人们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快乐”。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法定假日,其用意不言而喻,是对这些传统节日的重视与保护,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凸显,更应让人体会到传统文化回归的意蕴。
今天,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再为屈原的跳江泪沾衣襟、悲恸哀号。然而,我们还是应该沉思一下,屈原的苦难究竟从何而来?屈原的困境在今天有没有思想意义?
屈原可以不死,而且原本还可以纸醉金迷地活着。他虽然选择了死,但在对生死的反思和抉择中,他演绎了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冲击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心灵,凝结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他选择死亡的人生态度,就是对丑恶现实的彻底否定和对理想人生的憧憬。这就是“别人醉了,我醒着”的性格,这种性格才会迸发出那惊世一跳的文化意义。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和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死告诉人们,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
如果我们淡化了,或者忽视了屈原投江之死的核心价值,端午节也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成为民众“集体娱乐”和商家谋取利益的代名词。而没有真正文化内涵的纪念活动或节日,都是缺乏长久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