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一位铁路分局的负责人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在京沪动车全面通车的前夕,当时的铁道部长刘志军专门发了一趟从北京开往上海的动车,并带领相关人员一起体会动车的“速度”,检查铁路的“安全”,享受政绩带来的快感。
但是,刘志军的举动,却让京沪沿线铁路分局的领导无不提心吊胆。因为,几乎所有的工程都是在政绩的作用下,工期一压再压、速度一快再快,导致很多工程都没有达到基本的竣工条件,匆忙竣工。尤其在工程的细节问题上,都留下了许多问题。而一旦部长在“试乘”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按理,在投入正式运营后,铁路部门应当及时对各种安全隐患进行排查,遗憾的是,这一切基本都被铁路部门“忽视”了,速度带来的快感,让一个个的隐患被搁置在了一边。而媒体和公众也因为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速度、时间、票价、服务等方面,加之并不知道动车投入运行前的一些“故事”。因此,对动车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关注甚少。最终,酿成了温州的动车追尾事故。
必须看到,动车与京沪高铁一样,并不是瓜熟蒂落,更多的是被政绩催熟的。因此,从投入运行的第一天起,就留下了太多的安全隐患。只是这些隐患,既没有引起铁路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没有找到有效的排除办法和手段,而是一直伴随着动车运行,伴随着每一位旅客。当隐患象火山一样积累到一定程度,岂有不发生之理?
我们担心的是,虽然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发生,会再一次引起社会各方面对铁路安全的关注,也会再次引起铁路部门对安全工作的重视。问题在于,那些被政绩催熟的工程,到底还存在多少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如何排除、如何才能不让公众用生命来检验铁路部门的政绩,却仍然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课题。因为,从胶州铁路撞车事故到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前后不到三年时间,如果铁路部门真的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就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跟头。只是这样的跟头会不会再次出现,公众已经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可以想象的是,此次事故发生以后,调查、处理、问责的“三步曲”又将“奏响”,并会加上一个“反思”的休止符。问题在于,这样的“三步曲”何时才是尽头呢?所谓的反思,到底是发自内心的还是为了应付公众的追问呢?
就近年来铁路建设的实际情况而言,被政绩催熟的工程和埋下的隐患,并不在少数。京沪高铁通车以后事故不断,也在一次又一次地验证着这样的“定律”。虽然铁路部门表示,随着磨合期的结束,各种事故也会逐步消失。那么,为什么动车已经运行了这么多年了,仍然会发生这么严重的事故呢?概不是磨合期未到的结果吧?
这次铁路部门问责的速度堪与高铁的速度“媲美”,但是,给人的感觉,更象是丢卒保车。在这些被政绩催熟的工程中,如果仅仅满足于追究几个人的责任,而不立足于把政绩埋下的隐患全部排除掉,谁也无法保证不会让公众继续用生命去帮助铁路部门排查隐患,这才是令人更加担心的问题。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是政绩惹下的祸,也需要用政绩的手段去消除。而消除铁路隐患的政绩手段,就是把安全作为铁路部门最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铁路部门各种岗位、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上至铁道部长,下到最基层的工作人员,都要为不发生事故履行好职责,更要为可能出现的事故承担责任。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发生事故后免去几位直接责任人的职务,就算是对公众的交待,要想保证事故不再发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