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到汛期暴雨突袭时,在我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国际化的大都市还是欠发达的中小城市,仿佛一下子都变成了欧洲著名的水城威尼斯,城市许多地段积水成河,交通瘫痪,市民的工作、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甚至造成人身生命的危害。
逢雨必涝,既暴露出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严重滞后,也暴露出城市“面子工程”与“里子工程”的巨大反差。位于地表上的“面子工程”日新月异,而埋在地下的“里子工程”如下水道往往被城市管理和建设者忽视甚至“遗忘”。虽然有些暴雨确实是N年一遇,但每年不是这个城市内涝就是那个城市被淹,对比国外发达的下水道系统,再强调客观理由已说服不了民众。
暴雨面前,我们的城市为何如此脆弱?有官员政绩观的原因,有好面子的原因,也有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的原因等。笔直宽阔的景观大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道道亮丽光鲜的城市风景线,给城市的管理者树立了形象,争来了面子,积攒了政绩,并带来了利益。所以,当今的许多城市管理者,对建设美化、亮化、绿化城市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抱有极大的热情,不管自身条件如何,都雄心勃勃地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但一场暴雨却将城市的“软肋”暴露无遗。
埋在地下的下水道,风和日丽的时候默默无闻,暴雨大作时方显“英雄本色”。但在唯GDP是举的政绩观主导下,城市下水道的建设要么是沿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老旧标准,要么是省钱、省事儿地草草铺就,以致其“脆弱乏力”,不堪一击。
落后、功利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也导致城市的“面子”与“里子”反差过大。一位中国学者问其英国的朋友,为什么你们的地下设施那么坚固耐用?那位英国朋友回答,因为我们的理念是,“地下设施必须管用三百年”。先进的建设和管理理念,造就了功能齐全、人性化的城市,而我们的地下设施设计标准就很低。比如,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标准是一到三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6月23日的降雨强度达到128毫米,远远超过这个标准。武汉市下水管道一年一遇的排水设计标准就更低,而当地每年超过该标准的降雨量有七八次之多,逢雨必涝也就不足为奇。
城市逢雨必涝的问题已不单单是一些地段积水迟迟不退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城市的安全问题(如交通安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关系到群众的工作、生活秩序问题。在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谁能保证更猛烈的暴雨不会再次光顾我们的城市?
城市建设必须有科学、长远的规划,只有让“面子工程”和“里子工程”齐头并进、相互配合,城市才能健康发展。
在近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和水平。”希望各地政府乘全国水利改革发展的东风,加快并完善现代化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真正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