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活动”18日举行。在广州市委书记市长坐镇的主会场,17日晚已有20多位市民通宵排队,大多还背着水和干粮,用报纸、纸盒打地铺。“捱一个晚上没关系,最紧要能见到大领导、解决问题。”这些连夜候场信访的市民准备反映的是房产证“难产”、社保、劳动纠纷、拆迁补偿等问题……(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11版)
带干粮打地铺,通宵排队等接访,如斯场景,令人唏嘘。“捱一个晚上没关系,最紧要能见到大领导”——对于热议的“信访不信法”,恐怕没有比这更朴素动人的解释了。当然,目之所及,熬夜排队现象比比皆是:春运买票要打地铺熬夜,买房也要熬夜排队,从供求关系来讲,只要供不应求,这种“排队抢购”就难以绝迹。
熬夜排队等接访,某种意义上也是类似的“抢购”行为,只不过抢的是一种带行政意味的“准法律服务”。因为正常的法律救济渠道不畅,维权成本太高,效率太低,所以才催生了“信访不信法”的尴尬。
广州领导集体大接访,正是在这一窘境中应运而生。首次出现于2008年,当时可算开先河之举,因为它首次试行市长、区长、局长同时公开接访和市、区(县级市)、街(镇)三级领导接访大联动。和市民通宵排队等接访相比,当年时任广州市长的张广宁也不轻松:“整整6个小时没吃饭,只上过一次厕所,喝掉了4瓶矿泉水,座位底下收到整整4大箱材料”。
当然,并非人人都忙成这样,冷热不均很明显。不少上访者指名要找书记、市长,有人排队三天就是为见市长一面,而其他摊位前则冷冷清清。接访的繁忙程度竟也与领导官阶成正比,这一吊诡局面,引人深思。按常理,最终解决问题,还是要落实到现在那些“门前冷落”的基层单位。可是,深谙世事的资深访民却以自己多年上访经验,结合自己独特的生存智慧,敏锐捕捉到一个信息——多年反映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相关部门重视程度和处理问题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与最后作批示的领导有关。
而此前更有“卧底官场”的个性官员,道出过一些多数人闻所未闻的签字潜规则。看似简单的领导签字,在官场也异化出一套纷繁复杂的隐秘规则:是横着签还是竖着签,甚至连标点符号是实心还是空心,都大有讲究。这种台面下的“签字政治学”,折射出法治社会的痛楚,也侧面为这种赶集式热闹的大接访做了一个另类注脚。
火热的大接访局面也是面多棱镜,观察者可以从中窥见领导的亲民作风,也可以质疑“领导批示”高于法律条文,不符程序正义有悖现代治理规则,还可以从众多满眼血丝通宵排队的访民,看到转型期诸多社会矛盾的积聚,以及民众利益通道的逼仄,利益博弈的失衡。
虽然法律赋予了公民上访权利,但现实语境下,上访维权之路,却充满各种已知和未知的艰险:“官太太”都可能被信访专班错打,进京或许还遇到“黑监狱”安元鼎,更有以精神病为名的“合法截访”……其实,任何社会都会有矛盾,只要有情感和诉求宣泄通道,不让负面因素积蓄太多太久就不是问题。可以肯定,一段时间内,“大接访”类信访手段仍是民众反映诉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此基础上,不遮盖矛盾,不掩饰问题,然后找到制度性解决矛盾的钥匙,或许是下阶段努力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