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本年度揭晓仪式将从今天起陆续举行,今年每项诺贝尔奖奖金的金额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而2010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于今年12月初举行。
从10月4日开始的约一周时间内,2010年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的获奖名单将陆续公布。据诺贝尔基金会早些时候宣布,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将于4日首先公布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5日和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公布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得主;8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将公布和平奖获得者;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公布经济学奖得主。但是,最受大家关注的,还是诺贝尔文学奖!
前些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位小岛作家兼诗人。这个小岛之国只有15万人口,居民普遍使用法语。这已是这个小岛之国历史上第二次有人问鼎这项世界性的文学最高荣誉大奖了。诗歌已经好久没有获奖了。据说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能会给诗人。中国诗人最有可能获奖的应该是北岛和舒婷吧。可惜的是,舒婷现在创作不丰,停滞不前,而北岛更是告别自己,走向倒退。他现在的那些诗歌还能叫诗吗?
于是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中国当代文学怎么了?诺贝尔颁奖的公正性怎么了?为何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大奖老是无缘?谁能告诉我!
因为评委不是中国人,某些人回答这问题很简单:诺贝尔奖的获奖 ,泱泱大国为什么竟不如撮尔小国小岛?
当然,在这个领域我们不可能完全和国际接轨。但人类同在一个地球,共有一个太阳,世界文化走向大同走向一体化的趋势是不可更改的。目前,外国人真正懂中国的太少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学问,可以说在国外还没有出现象样的汉学专家。所以让世界了解中国非常必要。除了上述原因外 ,还有中国人颇为缺少对自己国家作品的宣传。
在西方,很多日本人认为自己的文学作品比中国的要好, 那是因为日本人大力宣传自己国家的作品,而国人在这方面的作为却很少。所以,让世界了解中国非常必要。
我曾经指出,我国文学未有“诺贝尔”的主要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的好的作品出现。许多作品没有反映出底层人民的生活,没有发出人民的呼声,没有为人民呐喊……
读者评论:一针见血!找到了问题的实质。
笔者曾经指出过的“后新时期文学歧途”说,应该也是原因之一。后新时期文学普遍“向内转”、“向后退”。某些作家的作品脱离社会现实,追求表现“心理场”而忽视“物理境”,还误以为这才是通向“诺贝尔”的捷径和坦途。读者于是远离文学,新时期文学蓬勃的发展势头也由此中止和受到遏制。这个教训,不是太深刻吗?
还有人说,中国文学之所以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全是因为文学作品成了颂歌的原因。-----不,我以为并不全是因为文学作品成了颂歌的原因,颂歌也要看为谁而颂?你歌颂人民,歌颂老百姓,外国人会反对吗?因此,主要我看还是思想艺术不过关!
说实话,中国当代的文学实在已经没有多少中国味了,正如季羡林认为,中国作家中除了鲁迅,也只有沈从文的文章有些中国味,中国当代文学首先得创立自己的味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可有些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
这次讨论中还提出了高行健的问题。有读者说,2000年不是已经有一个中国作家叫高行健的获得了诺贝尔奖吗?高行健的作品不是中国汉字吗?是不知道,还是有意忽略,前两年获奖的高行健难道不是中国人?至少他的作品是用中文写的。不管因为何种原因,回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作者不也是中国生中国长,骨子里流的是中华之血吗?
这或许是因为太闭塞的缘故吧。高行健的作品不是用汉字,而是用法文写的。华人高行健先生不仅已正式加入法国国籍,而且他是用法文写作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这同杨振宁的情况大致一样。2000年,确有有一位华人高行健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因他已正式加入法国国籍,所以这份光荣仍然至今与纯正的中国文学无缘。
我国作家协会当时曾认为授予高先生诺贝尔奖是“别有用心”。现在来看,我认为这是有些偏颇的。我们至少应该称高行健先生为法国籍华裔,或华裔法国人,他并不反华,我们为什么要排斥他呢?有时我们不妨转一个角度看看,或许柳暗花明。
目前最应该代表中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无论从成就之高、读者之广、影响之大这几个方面来看,我认为都应该非琼瑶莫属!
得诺奖难,得了诺奖,又得到官方承认,也是难。
两难一起,就显得更难。能不令人感叹!
中国人为什么与诺贝尔失之交臂?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沈从文已经提名了,可惜去世了,自己人不重视,现在不大可能的了。前苏联的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曾经没敢去领,肖珞霍夫倒是领了奖,斯大林时期却也是九死一生,勉强死里逃生。据说老舍若不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文革迫害至死,中国人也可能有一些希望。悲情诺贝尔!可悲,可恨!自己不珍惜,却老怪别人评奖不公,是不是有点没劲?
再则,新时期文学,回到真正文学轨道上来,到现在为止才30来年,时间显然太短太短。 “诺贝尔”奖有个规定,只颁奖给现在还在从事创作的作家;对封笔作家和已故作家,则一慨不予考虑。
好,这个规定太好了,从此,中国作家如余秋雨之流或许不会再轻易轻言“封笔”了吧!不是很好吗?
还有读者询问,我就一直闹不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看重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就那么重要?这不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关键是我们要端正文学创作动机,要少些功利心,不要为了得什么奖去写作,要耐得住寂寞。而且国内外的文学史早已证明,获奖作品也是良莠不齐,未必都禁得住历史考验。君不见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现在有多少人爱读?还不是以昙花一现者居多。历史和人民才是文学作品的最好评判者。
我以为,这位读者的看法,后半部分是对的,但前半部分值得商榷。
这位读者还不大明白“诺贝尔”对中国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在逐步走向现代化,城市需要文化大师,中国呼唤“诺贝尔”!在中国城市化的浪潮中,如何增强城市竞争力,关键在于城市文化魅力。城市文化魅力在于有丰富文化活动,更在于有全国知名的文化代表人物。城市能不能吸引文化大师,让其把这座城市当成他的家,是城市文化实力的体现。国家文化实力,则大体上是城市文化实力的总和。中国文学呼唤“诺贝尔”!
假如陈寅恪还活着,就不会有人把广州称为“文化沙漠”吧。假如艾芜还生活在成都,人们对成都也会另眼相看。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曾经吸引了全国优秀文化人。鲁迅最后在上海定居10年,故上海当时极一时文化之盛。现在香港澳门为什么都采取行动吸引文化大师前往?显然就看到了这一点。
城市要吸引文化人,不仅靠给房子之类优惠措施,而在于其整体文化环境。一位作家说,如他本人写书,就可能选择拥有优秀出版社的城市。因为这种出版社能把他的书用最快速度发行到最大范围区域。现在大部分的文化大家都集中在北京等城,这显然不太正常。一位文化人用一个充满美感的画面来描述他心中的“大师分布生态图”:柳亚子先生乘一只小船到一个小山村,敲门遇到的是另一位文化大师。他们切磋学问,发表演讲,相互辩驳,各自成家。
文化人如繁星点点分布在各个城市,每个城市都因其独具的内涵和魅力,吸引着各色文化人。
文化人需要城市,呼唤改善其环境。城市更需要文化大师,呼唤“诺贝尔”。
盛世需华章,郁郁奂文采。
中国呼唤“诺贝尔”,呼唤“诺贝尔”级的文化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