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山县宅北乡会口小学用来上微机课的电脑已经用了9年了,而且还是286、386的老电脑,并且大多已经坏掉,从去年开始学校就已经无法再给孩子们上微机课。8月28日《河北青年报》的这则报道让人心生些许悲哀。
近期笔者参加了一场由某高校组织的关于“三农问题”的研讨会,该研讨会是在北京市中心的一所五星级大酒店进行的,而且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的出场费、交通食宿费用开支就达几十万。一边是学者们正“风光”探讨三农问题,而另一边却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却难以保证基本的需求,如此反差不得不促使我们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进行一些反思。
高校尤其是一些名牌高校拥有优越的教育资源,而很多的“平山县”却经受着师资、财政不足的压力。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然而,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人才,更在于提升国民整体的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任由高校资源泛滥而基础教育资源匮乏,高校的人才培养最终会因为缺乏基础而在世界上失去竞争力。
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更是体现在城乡之间。当前,城镇学校的教育资源普遍优越于农村学校,城市学校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优厚的待遇吸引着学历和各方面条件最佳的师资力量,而服务于八亿人口的农村学校根本无法与其比肩,由此,农村学校本来就很难吸收到高级人才,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好教师又最终到了城里,城乡办学条件形成了的“马太效应”。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教师待遇较高的一个重要基础便是基于城市生活成本较高的考虑,但是这种考虑却忽视了城市在生活、居住、择偶、事业、以及子女成长等方面的明显优越性,由此城市学校变得生活条件又好、待遇又高,引发了农村抢不着和留不住优秀师资的重大社会后果。而在日本,教育资源就分配得合理均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待遇的倒金字塔形,即越是在基层的教师待遇越高,基层学校得到的政府补助也高,这样做的形成的一个良好局面便是农村学校教育与城市教育齐头并进,国民素质能够普遍地得到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让更多的资源融入农村的基础教育,这不仅是对我国农村人口多、孩子多的国情的贴切回应,更是对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