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减速,大量农民工失岗返乡。今年春节后,情况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由于经济迅速回暖,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东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200万。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东莞一地,就缺工超百万。为应付缺工现象,用人者都在或明或暗地提高打工者工资待遇,但是招聘情况依然无法乐观。(《武汉晚报》2月21日报道)
用工荒现象,其实早在去年就已显现。今年,由于春节之后打工者还没有全部出来找工作,现在的用工荒是否会大于去年,也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用人单位“抢人”太早,人为造出来的。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用工市场发生的供求变化。生活规律告诉人们,任何变化都不是一种孤立现象。从“打工难”到“用工荒”,一个长达几十年的漫长变迁,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有望通过全方位的重新洗牌,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早已开始的用工市场洗牌,将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中国劳动力资源充沛”、“中国劳动力很廉价”的旧观念。用人单位之间,要靠“抢人”才能维持开工;用人者与打工者之间,前者居高临下的强势地位也受到了很大挑战。一味靠挤压简单劳动剩余价值来维持的老板,恐怕很难再有立足之地。劳动者权益的维护,也有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人工成本的提高,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洗牌。技术含量不高、市场需求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被率先淘汰,几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而这样的本能性调整,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最理想的价值体现。
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经济布局的重新洗牌同样在所难免。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果人力成本提升太快,投资者为什么不考虑将工厂开到劳动力资源更丰富、因物价水平低更能接受较低工资的地区呢?如果投资者人同此心,那是否意味着一波资本新流动?地域之间会出现新机会呢?
从更深层意义来讲,“珠三角缺工200万”这一信息,也蕴藏着地方政府城市化建设竞争的大洗牌。东莞被称为“世界工厂”,外来务工人员以数百万计,但以其现有的城市化能力来看,该地又为多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不低于“土著”的市民待遇?而对于“第二代农民工”来说,能否得到市民待遇,直接决定着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换言之,今后的劳动力流向,将很大程度上不再取决于临时性的涨一点工资,更要看哪座城市为外来打工者提供了怎样的接纳条件。哪个城市如果在这个层面被清洗出局,就算是当地用人单位“挖人”再早、再卖力,效果恐怕也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