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省省纪委、省委组织部联合举行廉政考试,5100多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参加,据相关部门初步统计,九成以上考试者合格。考试成绩将与干部选拔挂钩。(8月30日《新文化报》)
又见廉政考试。近年来,廉政考试成了不少地方抓廉政的“保留节目”,你方考罢我登场。成都市新都区、四川眉山东坡区等都因廉政考试规模大、制度严而一“考”成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吉林省的这次考试,其规模之大和级别之高均属前所未有、“盛况空前”,估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能“独领风骚”了。
测试干部的廉政知识,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可实际效果如何恐怕很难说。“一考定终身”从来就不值得提倡,更何况还是领导干部选拔这样的大事!如果说考试及格的人就是“合格”了、“廉政”了,岂不是意味着考试不及格的人“不合格”甚至“不廉政”呢?这样的逻辑无疑是说不通的。一场考试,或许可以多少反映一点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但毕竟有限。考试这东西,特别是对某些条条框框的测试,考的是记忆力,完全可以靠死记硬背应付。考前积极复习几天、临时突击一下,说不定就能考出个好成绩。官员能否廉洁从政并非由会不会背廉政条文决定,而在于制度和监督是否到位。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天天考试也没有用。
其实,很多并不一定清廉的领导干部根本就不怕廉政测试。他们很聪明,记忆力惊人,上级有什么规定、领导有什么指示,他们一般都过目不忘、过耳不忘,张嘴就来,随时可以拿出来标榜自己、教育别人。甚至,他们往往在廉政建设方面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唬得人一愣一愣的。成克杰的名言是:想到广西还有700万人没脱贫,我这个当主席的是觉也睡不好呀!胡建学曾这样解释“钱”字:“钱”是什么?“钱”就是两个持“戈”的士兵守着金库,伸手就要被捉。说得多深刻啊,说得多精辟啊,可最后他自己却也因伸手而被捉了。这些人,廉政知识和理论水平不可谓不高吧,可最后不还是因贪腐落马、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廉政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考”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认定领导干部清不清、廉不廉,不能听他说什么,更不能看他廉政测试能考多少分,而要看他的实际行动;最有效的监督不是考试,而是群众的眼睛和满意度。与其对领导干部进行走过场式的廉政测试,还不如深入走访一下群众、作一个“群众问卷调查”来得有用呢。“廉政考试秀”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