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其它   
其它
2012年国家公务员申论备考:《求是》精选十
http://www.jiangsugwy.org/       2011-11-14      来源:江苏公务员网
【字体: 】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陆浩)

 

  近年来,甘肃省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着眼于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从完善领导体制入手,健全组织体系,创新工作方法,构建长效机制,有效破解非公有制企业党建难题,初步探索出一条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一、党委高度重视,形成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是党的工作的重要领域。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对于夯实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甘肃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日益壮大,已经成为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一支充满活力、极具潜力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企业聚集了一大批有技术、有文化的现代产业工人和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把他们凝聚到党组织周围,激励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任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行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明确提出用3到5年的时间,力争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召开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研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明确任务、措施和要求,切实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和有关部门加强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注重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中央的决策部署,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全省形成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浓厚氛围,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为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职责,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成为企业职工的热切期盼,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业已形成。

  

  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成绩。不论什么工作,只有真正予以高度重视,切实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着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才能抓出实效。

  

  二、完善领导体制,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总结多年来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必须明确主抓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否则,就会形成诸多体制机制性障碍,严重影响和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我们坚持抓组织、抓党员、抓责任、抓制度,着力建立健全符合中央精神要求、符合省情实际的领导体制,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一是建立四级贯通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组织体系。从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入手,组建中共甘肃省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指导和协调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充分考虑到工商部门同非公有制企业联系紧密、能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特点,决定将这一机构设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这是一个重大的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节约宝贵的行政资源,有利于履行工商行政管理监督服务职能,实践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截至目前,全省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这一机构绝大多数设在工商部门,同时依托工商所党支部建立党建工作站,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贯通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组织体系。二是建设高素质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着重抓“四支队伍”建设,即围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队伍,加强对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工作;在工商部门推行“一岗双责”,培养一支兼职的党务干部队伍;抽调熟悉党务工作的工商干部,组建专职党务干部队伍;选派党建指导员,联系指导重点企业和党建基础比较薄弱的企业。这四支队伍,已成为促进我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不断发展的骨干和有生力量。三是严格落实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省委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职责,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整体规划,统一安排部署,统一督促检查,统一考核评比。同时,建立市县两级党委常委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省委决定,要层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非公有制企业工委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抓党建工作的合力。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切实把中央精神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实践,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建立健全组织,夯实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基础


  基层党组织是开展党的工作的主阵地,是发挥党的作用的战斗堡垒。从现实情况看,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组织覆盖面小、组织不健全、党建工作空白点较多的问题较为突出。非公有制企业中党员比例小,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一些党员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甚至成为“口袋党员”、“隐形党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坚持把建立健全党组织、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突破口和关键点,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扭转党员比例低、党组织数量少的状况,不断强化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组织基础。坚持把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作为搞好非公有制党建工作的基础来抓,从复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离退休干部中选拔优秀党员,输送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选派党员干部担任企业党建指导员,使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的工作能够在生产一线开展。深入推进“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大力实施“党员安家工程”,鼓励流动党员、“隐形党员”亮明身份,编入组织。从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流动性强的实际出发,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延伸考察、接续培养,积极稳妥地发展新党员。坚持不懈地提高党组织组建率,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探索形成独立组建、依托组建、企企联建、村企联建和党员组织关系挂靠等多种模式。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企业,单独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对只有两名正式党员的企业,采取选派党建指导员担任支部书记的办法,组建党支部;对只有1名正式党员的企业,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对没有党员的企业,依托党建工作站指导企业建立群团组织,招聘党员职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逐步创造组建条件。把加强阵地建设作为破解“开展活动难”的一把钥匙,对企业能够提供党员活动室的,参照农村党支部活动室建设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配备活动设施;对难以提供独立活动室的,依托党建工作站、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及其会员小组,在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一批党员活动室,提供给邻近党支部开展活动。我们还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主提高思想觉悟,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不断巩固和扩大阵地建设成果。


  总之,哪里有群众哪里就要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要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要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关键是要千方百计把党的组织组建起来,把党员组织动员起来,把政治觉悟高的企业职工吸收进来,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四、创新工作载体,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形式


  如何解决好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一直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工作的重要课题。我们坚持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开展活动、发挥作用上,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活动实效上下功夫,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党建工作与服务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围绕完成企业生产经营和急难险重任务,谋划部署党建工作,防止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两张皮”的现象。比如,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建立党员突击队等形式,激励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围绕科学管理、增产降耗、技术攻关,组织开展建言献策、爱岗创业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把党建工作与服务职工群众结合起来。通过设立服务职工的岗位,开展党员之间、党员与职工之间的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和战斗力。三是把党建工作与服务中心大局结合起来。积极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关于扶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帮助引导企业用好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还积极鼓励符合党组织书记条件、又得到党员拥护的党员企业主兼任党组织书记,推荐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进入企业经营管理班子或担任中层管理人员。在重大问题决策上,在部分企业探索实行党组织和党员“先知、先议”,参与发表意见,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多种措施,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


  2010年以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我们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践行“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企业有发展、职工得实惠”的具体要求,不断深化“帮助扶持企业发展、帮助推进企业党建,促进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题的“两帮一促”活动。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已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优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已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工作,必须既符合党的要求,又符合企业实际,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互相促进。坚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目的和核心内容,围绕企业经营发展开展党的工作,积极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强党在政治上的引导力、组织上的凝聚力和发展上的推动力,真正做到服务企业发展有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实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贡献,在企业中形成依靠党的组织兴事业、促和谐的普遍共识,是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必然选择和有效路径。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书记)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
(曲青山)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以下简称《党史》第二卷)记述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9年的党史。这段党史是我们党90年历史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期。历史是一面明镜,可以映照现实,折射未来。党的历史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重温这段历史,不仅非常必要,也十分重要。


  一、全面了解我们党29年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29年。按照党史分期,这段党史被称为“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这段党史,《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历史的伟大转折”。《党史》第二卷据此将全书的框架结构设立四编,与上述四个历史阶段相对应。第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记述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第二编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记述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第三编“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记述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四编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记述了我们党走向“历史的伟大转折”的两年。


  这29年间有几个重要时间界线和节点。1949年10月,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此开始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同时,这也是这段党史第一阶段“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的开始;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全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第二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的开始;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下发“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这是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开始;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这是第四阶段走向“历史的伟大转折”的开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是两年徘徊历史的结束,也是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的结束,同时,又是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的开始。


  通读《党史》第二卷,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段党史是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一段波澜起伏、辉煌曲折的艰难历程。这29年中,我们党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凋弊、满目疮痍的烂摊子,面对1959年至1961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遇到的困难世所罕见;我们遭到美国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政治孤立、外交压迫,受到的压力世所罕见;我们要废除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基本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面临的任务世所罕见;我们发生和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失误,遭受的挫折也世所罕见。


  “未经沧海难为水,事非经过不知难”。29年的历程,艰难曲折,惊心动魄,回味无穷,富有启迪。历史是不会停止前进脚步的,历史更不会倒退和重来,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只有全面地了解过去,才能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现在,更好地面向和开创未来。


  二、充分认识我们党29年带领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29年。通读《党史》第二卷,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这一时期充满艰难曲折,甚至遇到重大挫折,但总体上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对这29年的伟大成就,要全面、客观、辩证地审视。


  首先,从宏观视角俯瞰,29年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各级政权,胜利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二是通过“一化三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三是初步探索了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三者都是改变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

  

  其次,从中观视角考察,29年中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思想理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国防外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理论探索上,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党的八大确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对国内主要矛盾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判断;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十年总结》等著作,集中了全党智慧,是这一时期富有建树的理论成果。在政治建设上,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我国两项基本政治制度,即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经济建设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几倍、十几倍的增长。在文化建设上,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提升了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民生上,改善了人民生活。鉴于当时的国力状况,我们实行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分配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解决了几亿人口吃饭穿衣的大难题,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在国防外交上,巩固了国防,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此间我们建立和发展了强大的国防力量,国防科技事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自行研制生产了核武器,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核垄断,成功地保障了国家领土的完整,维护了国家主权。我们开展多边和双边外交,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再次,从微观视角透视,在那火红的年代,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创造了许多中外历史上的第一次。譬如制造了第一架“初教5”飞机;生产了第一辆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和第一台“东方红”牌54马力拖拉机;第一次向全世界自豪地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可以基本自给;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震惊了世界;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实现了先人遨游太空,九天揽月的梦想;还有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令世人刮目相看。许多类似的第一次,充分说明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不能割断,历史更要全面辩证地观察。无疑,这29年如果不发生失误,不出现曲折,我们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是,无论怎么说,29年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创造了根本条件,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深刻学习和领悟我们党29年中所培育的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9年的一个时期里,全党上下万众一心,坚定理想信念,大力继承革命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弘扬体现时代特色的精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使全党保持了良好精神状态,使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进而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物质力量。

  

  通读《党史》第二卷,我们可以了解到,29年间,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培育和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时代精神。诸如体现高度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国际主义的抗美援朝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憎爱分明”、 “言行一致”、 “公而忘私”、 “甘当螺丝钉”的雷锋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以及其他精神等等,可以说,举不胜举,难以尽书。29年中,党和人民以独有的精神风采和风貌,给这段历史烙下深深的印记。从中我们触摸到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看到了这些精神所折射出的伟大光芒。


  伟大的时代和事业,呼唤和造就伟大的精神。正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呼唤和造就了这些伟大精神。这些精神给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以鼓舞和支持,成为他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的重要政治资源。今天我们学习党史,应该继续接受这些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教育,继续经受这些精神的洗礼。虽然时代不同了,社会已经转型,但这些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永远不朽,其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仍然会给我们教育、启迪、感动和激励。


  四、牢牢记取和把握我们党29年所获得的经验教训


  对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是党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也是党史的价值和学习党史的意义所在。通读《党史》第二卷,我们可以知道,该书对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9年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其基本经验作了简要归纳和概括,这就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从基本国情出发,正确判断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按照民主和法制紧密结合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要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国际形势变化,制定和及时调整我国的外交战略,积极创造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上述总结归纳,从正面、从我们做得比较好、比较成功的方面讲,获取的是经验;从反面、从我们做得不够好、不够成功、甚至是失误或错误的方面讲,得到的是教训。我们党这29年,经验丰富宝贵,教训深刻沉痛。对于后者,原因多重复杂,具体讲有以下几点:一是我们党执政时间短,缺乏治国理政与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思想理论准备,对其客观规律还没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党内的民主制度不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逐渐遭到破坏,党内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等现象。国家的法制也不健全,某些封建主义的思想遗毒未能肃清。三是革命胜利后,党和党的一些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出现了脱离群众的现象。四是外部不利环境造成的压力,使我们一段时间对国际形势作出了不准确的判断和过度的反应,等等。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对于29年付出沉重代价而获得的经验教训,我们要牢牢记取,永远铭记。


  恩格斯曾经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对于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自身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和前进的动力。邓小平也曾多次强调: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他还说:“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我们党是一个光明磊落,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勇于纠正错误的党;是一个认真总结经验,并善于总结经验,敢于从困境中奋起的党。正是我们党总结和汲取了29年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辟并形成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论,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古人曰:“作始也简,将毕也巨”。通读《党史》第二卷,回顾我们党所走过的90年历程,审视当初之“简”和现在、未来之“巨”,则能深刻感悟此语的分量和含义。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党29年乃至90年的历史昭示: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得到支持,不断地从自己的历史中汲取智慧,才能披荆斩棘,不断开拓出前进的道路。我们要倍加珍惜党的历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过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两个重要历史节点,努力实现我们既定的宏伟目标,再创中华民族的复兴,再造社会主义的辉煌。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考
(韩长赋)

 

  仓廪实而知礼节,粮食足则天下安。“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其中粮食生产5年连续增产,连续4年超过1万亿斤,实现新突破成为一大亮点。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1092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这为满足市场需求、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为此,我们认真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深入研究了发展粮食生产亟待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一些基本想法。


  一、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关键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但要看到,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对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提出了新要求。现阶段,全国每年净增人口700多万,每年新增大约50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城市人口每年大约增加1000多万,由此每年增加的粮食需求约在70亿斤到80亿斤。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的需求显著增加,这些农产品生产需要占用更多的优质粮田,需要更多的粮食进行转化,这就直接或间接增加了粮食消费。与此同时,我国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气候不确定因素逐年增加,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我国13亿人口的饭碗还不是“铁饭碗”。在粮食连年增产的高基础上继续前行,难度越来越大。从长远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非常大。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不能盲目乐观,不能有任何放松的倾向,要千方百计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从世界粮食供给形势看,依靠国际贸易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靠不住的。一是世界粮食供给仍然偏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测算,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产量约为22.16亿吨,而消费量达22.54亿吨,产不足需。目前全球仍有9亿多人口处于饥饿之中。二是国际市场调节空间有限。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5000亿斤左右,不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大米贸易总量为500亿斤—600亿斤左右,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5%左右。2010年,受自然灾害及俄罗斯等国发布小麦出口禁令等影响,国际粮价飙升。这说明国际粮食市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三是我国的大国效应明显。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已成为国际粮食贸易中值得重视的一个现象。一旦国际粮价上升,我们进口成本就会加大。而且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即使在国际市场上能够买到粮食,由于运距远、成本高,也不划算。


  有同志认为,进口粮食等于进口土地和水,确实有一定道理。但从中国国情出发,我们只能择机适当以进口进行品种调剂,不能依赖进口。我们要努力保持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在95%左右,保持国内供需基本平衡。这是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基本方略。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等重大战略规划为抓手,以严格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红线为前提,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努力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努力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目前水平上不断提升。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四稳定、四提高”:

 

  第一,稳定总量,优化结构,以优化结构促总量提高。稳定总量就是保持粮食年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并逐步增加。在主要粮食品种中,我国基本情况是小麦略余,玉米平衡,稻米偏紧,粳米短缺。我国人口的65%以上以大米为主食,稻谷基本上用作口粮,目前对稻米需求还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对粳米的需求增速更快。因此,要扩大粳稻生产,支持东北地区“旱改水”、江淮适宜区“籼改粳”;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玉米要着力提高单产,发展专用品种;大豆要重点发展高油大豆,稳定东北优势产区,发展黄淮海大豆产区,扩种南方间套种大豆,使我国粮食生产总量与结构双提高。

 

  第二,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以主要提高单产促总量提高。面积是产量的基础。稳定面积就是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以上的底线。提高单产,就是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新品种繁育,改造中低产田,集成综合技术,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幅提高单产水平。2010年粮食丰收,单产增幅较大,比上年提高6.9公斤,对增产贡献率达到70%,今后我国通过提高单产增产的潜力仍很大。

 

  第三,稳定南方,提高北方,以主要提高北方促总量提高。南方是我国传统粮仓,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现在形势有所变化,过去是“南粮北运”,现在是“北粮南运”。稳定南方,就是江南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要稳定耕地数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提高产量。提高北方,就是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等要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改善水利和土地生产条件,发展节水灌溉,着力提高单产,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商品率。

 

  第四,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产量,提高主产区产量,以主要提高主产区产量促总量提高。从粮食供求状况看,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11个产销平衡区。主产区在满足区域内自给的基础上,每年需要调出大量商品粮补充主销区的消费需求,目前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90%以上的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区。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就意味着这两个区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稳定自给率,不能再减少粮食生产,不能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都交给主产区。主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主产区产量,重点是打造粮食核心产区,重点支持和抓好13个粮食大省、一批产量超百亿斤的大市、一大批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要充分利用适宜区已有基础,挖掘潜力,形成一批优势突出、布局合理、产能稳固的优势粮食产业带。同时,要重视建设好粮食生产重点后备区。

 

  三、大力实施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大工程

 

  “十二五”时期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要大力开展生产能力建设,把发展重点聚焦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上来,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低,旱不能浇,涝不能排,是制约粮食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全国耕地中中低产田占70%,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8.6%,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较低。改造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巨大,低产田变中产田,中产田变高产田,可分别提高单产100—200公斤。”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力争新建高标准农田4亿亩,更新提质建设高产田1亿亩。重点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平整,加快田间排灌沟渠及机井、小型集雨蓄水设施、节水灌溉设施和机耕道路建设,增施有机肥和鼓励秸秆还田,提升农田保灌能力和土壤肥力,改善生产条件。这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关系粮农增产增效的长远,必须扎实推进。

 

  二是做大做强现代种业。“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种子是粮食增产的关键要素。面对种子行业的激烈竞争,“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种业资源,加大政策引导,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构建以产业为主导、大企业为主体、大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快速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大良种覆盖率,加快良种更新换代。

 

  三是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目前,依靠单项技术很难实现单产大幅提高,可行的途径是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2010年农业部在全国建成4380个万亩以上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65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20多公斤。要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覆盖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有条件的地方整县整乡推进,在全国建设一批高产大县、大乡、大户,打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高产高效示范区,实现更大范围的粮食增产。

 

  四是大规模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多发国家,常见病虫害有1600多种,对粮食安全影响大的有20多种,每年发生面积在60亿—70亿亩次,造成巨大的粮食损失。开展统防统治,可以降低化肥使用量10%—30%,节省用药成本25元/亩,节约用工成本10元/亩,减轻环境污染。要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下大气力培育反应快速、执行有力、运转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控队伍,开发新型植保机械,推广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治技术。同时,要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率先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逐步实现重点地区、主要品种全覆盖,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五是大力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许多地方留乡务农劳动力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这是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措施就是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加快推进农业免费职业教育,免费进行“绿色证书”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此外,还要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主体,着力发展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发展粮食生产。

 

  六是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科技兴农,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需要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机的有机结合,也即所谓“五良保粮”,其中良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2%,标志着农业生产方式由过去人力畜力为主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要继续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农机装备总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重点提高水稻机插、玉米机收和深松整地等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用高科技含量的机械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四、继续强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我们常讲,推动粮食生产要靠政策、科技和投入,还要重视价格机制的作用。保障粮食安全是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解决主销区和城市化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在目前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还较低的情况下,政府”要粮”与农民“要钱”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平衡的。过去我们靠行政命令推动农民务农种粮,现在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要依靠政策激励与价格引导并举才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产区和销区的利益关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调动产区政府抓粮的积极性。有了广大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这两个积极性,粮食生产才能稳定发展。这是我们总的政策思路。当前,要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快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建立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粮食生产,价格信号对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至关重要,是引导农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增加生产投入最有效的“指挥棒”。要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成本变化、农民生产收益以及物价指数和居民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粮价的合理水平,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做到增产增收。要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重点粮食品种的目标价格政策,稳定粮农预期。

 

  完善强化“四补贴”政策。要健全适应国情、目标清晰、作用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完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四补贴”政策。要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良种补贴范围规模,提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良种补贴标准;建立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增加农机具补贴种类,逐步提高补贴比例。

 

  实施重大技术推广补助。要适应气候变化趋势,对重点地区、主要作物、关键农时的防灾减灾、增产稳产、节本增效的重大技术实行补贴,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避灾、积极防灾。实践证明,冬小麦“一喷三防”、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机械深松整地、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水稻机插秧等,是应对粮食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干旱、低温和病虫危害的关键技术,可作为常态技术优先推广。每年因灾减产数量很大。对此给予适当补贴,有利于防灾减灾,保粮增粮。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要向主产区聚焦,项目投入要向主产区倾斜,指导服务要向主产区延伸。要以财政转移方式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逐步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积极探索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调入区与调出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努力使主产区种粮不吃亏、主销区粮源有保障,让重农抓粮的地方在政治上有荣誉、财政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

  (作者:农业部部长)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