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同样的一道题,同样的几层含义在不同人的表述下,感觉上有天壤之别,这在现实的面试考场中也是一样的道理,考生所回答的内容和平时的人生阅历、知识积累、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大家出现说话不连贯、断片,甚至大脑空白等情况的原因都在于平时积累的内容太少,独自表达的机会太少,加之临场的紧张情绪让众多考生难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长期准备。“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广泛地阅读、收集、积累材料,这里的材料更多的是与考试相关的内容,比如社论、评论员文章、国内热点事件解析,当然也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人文科学、历史典籍等,这是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比较适合刚开始着手复习的考生。考生可以从感兴趣的话题开始积累,对古代小故事感兴趣的可以从中多积累些经典故事,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从名人的自传中积累素材。
短期备考。这样的一种准备方式更像是临阵磨枪,讲究的是效率问题和针对性问题,如果做得好同样能够达到磨得光亮的效果。因为考生距面试时间比较短,可先找一些近几年的真题进行练习,从真题入手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对考试的大概内容有直观的了解,从而确定后期复习与整理资料的方向。其次,在短时间内考生要尽可能地多收集一些相关资料,特别是近半年社会舆论重点关注的一些话题,比如民生中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问题。这样的社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公职类考试青睐的内容,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缩略精华,用相对短的篇幅将各种事件分门别类地整理与归纳,方便我们记忆。在中间穿插一些名言警句作为点缀,可以整理一套不错的考试复习资料。